2022年8月3日 星期三

契丹國志卷三

契丹國志卷之三

  太宗嗣聖皇帝下

 

  乙巳 會同()年。 開運二年。春正月,師至三州,至於安陽河(安洛河)。千里之內,焚剽迨盡。主見大桑木,罵曰:「吾知紫披襖出自汝身,吾豈容汝活耶?」束薪於木而焚之。

  時晉出帝病不能征,遣張從恩馬全節安審琦皇甫遇,悉兵陣于相州 安陽水之南。皇甫遇濮州刺史慕容彥超將數千騎前覘,至鄴都,遇師數萬,等且戰且卻,至榆林店師大至,二將死戰,自午至未,百餘合,殺傷甚眾。日暮,安陽諸將怪覘兵不還,安審琦即引騎兵出。師自相驚曰:「軍悉至矣。」遂引兵退。時帝在邯鄲,聞之即時北去。

  二月,發羸兵驅牛羊,過祁州城下,刺史沈斌出兵擊之,以精兵奪其門,州兵不得還。趙延壽引兵急攻之。在城上,延壽語之曰:「使君何不早降?」曰:「侍中父子失計,陷身虜廷,忍率犬羊以殘父母之邦,不自愧恥,更有驕色,何哉?沈斌弓折矢盡,寧為國家死耳,終不傚公所為!」明日城陷,自殺。

  三月,師還軍,南下晉都,排陣使符彥卿等來擊,師敗走。

  夏四月, 杜威等諸軍會于定州。攻 泰州,降之。取滿城(蒲城),獲二千人。取遂城趙延壽部曲有降者言:「帝還至虎北口,聞泰州,復擁八萬餘騎南向,計來夕當至。」等懼,退至陽城師大至,師與戰,逐北十餘里,師踰白溝而去。師結陣而南,胡騎四合如山,諸軍力戰拒之,人馬饑渴。至白團村,埋鹿角為行寨。師圍之數重,奇兵出寨後,斷糧道。是夕,東北風大起。營中人馬俱渴,掘井輒崩。至曙,風甚。帝坐車中,命鐵鷂四面下馬,拔鹿角而入,奮短兵以擊兵,又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勢。諸將憤怒,皆願出一戰。符彥卿等引精兵出西門,諸將繼至。師卻數百步。風勢益甚,昏晦如夜。彥卿等擁萬餘騎橫擊師,號呼聲動天地,大敗而走,勢如崩山。至幽州,散兵稍集。帝以軍失利,杖其酋長各數百。諸軍引歸。出帝亦還大梁

  六月,遣使如

  連歲入侵,中國疲於奔命,邊民塗地;人畜多死,國人厭苦之。述律太后謂帝曰:「使人為胡主,可乎?」曰:「不可。」太后曰:「然則汝何故欲為帝?」曰:「石氏負恩,不可容。」后曰:「汝今雖得地,不能居也;萬一蹉跌,悔所不及。」又謂群下曰:「兒何得一餉眠?自古但聞和番,不聞番和兒果能回意,我亦何惜與和。」

   桑維翰屢勸出帝復請和,以紓國患。遣供奉官()奉表稱臣,詣謝過。帝曰:「使景延廣桑維翰自來,仍割兩道隸我,則可和。」出帝語忿,謂其無和意,乃止。及帝入大梁,謂李崧等曰:「向使使再來,則南北不戰矣。」

  八月朔,日食。

  丙午 會同()年。 開運三年。春二月朔,日食。

  夏四月, 定州指揮使孫方簡叛降。

  六月,定州李守貞為都部署,將兵禦之。

  八月, 張彥澤師於定州北。

  冬十月,杜威李守貞將兵攻

  十一月,杜威李守貞會兵至嬴州,城門洞啟,寂若無人,等不敢進。聞高謨翰先已引兵潛出,梁漢璋將二千騎追()漢璋敗死,等遂引兵而南。

  十二月,師大舉入攻,趨恒州杜威等聞之,將自而南。張彥澤時在恒州,引兵會之,言兵可破之狀,等乃復趨恒州,以彥澤為前鋒,與兵夾滹沱而軍。兵恐軍渡河與恒州合勢,議引兵還;及聞軍築壘為持久計,遂不去。

  磁州刺史李穀杜威李守貞曰:「今大軍去恒州咫尺,煙火相望。若多以三股木置水中,積薪布土其上,橋可立成;密約城中舉火相應,夜募壯士斫虜營而入,表裡合勢,逃遁必矣。」諸將皆以為然,獨杜威以為不可,遣李穀出督軍糧。以大兵當軍之前,潛遣蕭翰將百騎出軍之後,斷糧道及歸路。樵採者遇之,悉為所掠,有逸歸者,皆稱師之盛。又獲民,皆黥其面,曰「奉敕不殺」,縱之南走,運夫在道遇之,皆棄車驚潰。

  李穀密奏出帝,具言兵危急之勢,請幸滑州及發兵守澶州河陽,以備奔衝。杜威亦奏請益兵,詔悉發守宮禁者數百人赴之。又遣使告急,還為兵所獲,自是出帝與軍前聲問兩不相通。開封府桑維翰以國家危在旦夕,求見言事,出帝方在苑中調鷹,辭不見;又詣執政言之,執政不以為然,退謂所親曰:「晉氏不血食矣。」

  胡文定公曰:史載維翰請見言事而不知其所欲言,讀之者皆有遺恨。以愚度之,維翰非有他策,不過勸帝稱臣謝過、割南以增賂耳。此可以救目前之危,終不足以彌異日之禍。蓋與夷狄共事,勢均力敵,猶且見圖,況為之下乎?

  晉出帝欲自將北征,李彥韜諫而止。

  奉國都指揮使王清戰死。

  杜威李守貞宋彥筠等謀降,潛遣腹心詣,邀求重賞。帝紿云:「許以中國,與之為帝。」喜,遂定降計。召諸將,出降表使署名。乃命軍士出陳於外,軍士皆踊躍,決為一戰,及告以出降,令其釋甲,軍士大哭,聲振原野。

  帝遣趙延壽衣赭袍至營,慰撫士卒;亦以赭袍衣杜威,其實皆戲之耳。

  帝至恒州城下,順國節度使王周降。

  帝引兵南向,自恒州將降兵以從。遣張彥澤將二千騎先取大梁,以通事傅住兒為都監。杜威之降也,皇甫遇初不預謀,帝欲遣先入大梁辭,退謂所親曰:「吾位為將相,敗不能死,何面目復南行。」至平棘,遂扼吭而死。

  胡文定公曰:五代史杜重威召諸將示以降表,皇甫遇等愕然不能對,遂以次署名,摩其下解甲,與張彥澤先入京師。遇行至平棘,絕吭而死。歐陽子譏之曰:「使奮然攘袂而起,殺杜威於坐上,雖不幸而不免,猶為得其死矣,其義烈豈不凜然哉!既俛首聽命,相與亡人之國,雖死不能贖也,豈足貴哉?」一人爾,如史則鄙夫也,如通鑑則節士也,其相去遠矣,尚論取予,可不慎哉!

  是月,張彥澤倍道疾驅,夜渡白馬津晉出帝李崧馮玉李彥韜入禁計事,欲詔劉知遠發兵入援。明日,彥澤封丘門斬關而入,城中大擾。出帝於宮中起火,自攜劍驅後宮十餘人將赴火,為嬖臣薛超所持。俄而彥澤寬仁門帝與太后書慰撫之,乃命滅火,與后妃聚泣,召范質草降表,自稱「孫男臣重貴禍至神惑,運盡天亡。今與太后及妻馮氏,舉族面縛待罪。遣男延煦延寶奉國寶出迎」。太后亦上表稱「室皇太后李氏妾」。傅住兒入宣帝遣解里命,出帝脫黃袍,衣素袍,再拜受宣,曰:「孫無憂,管取一喫飯處。」又詰以所獻傳國寶非真。出帝奏:「頃 潞王 從珂自焚,舊傳國寶不知所在。此先帝所為,群臣備知。」乃止。有司欲使啣璧牽羊,大臣輿襯,迎於郊外。帝曰:「吾遣奇兵取大梁,非受降也。」不許。又詔文武群僚,一切如故;朝廷制度,並用禮。出帝使人召彥澤彥澤笑而不答。且召桑維翰景延廣。或勸維翰逃去,維翰曰:「吾大臣,逃將安之?」坐而俟命。彥澤出帝命召之,維翰天街李崧,駐馬語未畢,有軍吏於馬前揖維翰赴侍衛司。維翰知不免,顧謂李崧曰:「侍中當國,今日國亡,反令維翰死之,何也?」有愧色。彥澤倨坐見維翰維翰切責之曰:「去年拔公於罪人之中,復領大鎮,授以兵權,何乃負恩至此?」彥澤無以應,遣兵守之。

  彥澤縱兵大掠二日,都城為之一空。彥澤自謂有功於,旗幟皆題「赤心為主」,見者笑之。彥澤迫遷出帝於開封府,頃刻不得留,見者流涕。帝與太后、皇后肩輿,宮嬪、宦者十餘人皆步從,以內庫金珠自隨。彥澤曰:「此物不可匿也。」帝悉歸之,彥澤悉輦以歸私第。彥澤遣控鶴指揮使李筠以兵守出帝,內外不通。所上表章,皆先示彥澤乃敢上。遣使取內庫帛,主者不與,曰:「非帝之物也。」求酒於李崧曰:「臣家有酒,非敢惜,慮陛下憂躁,飲之有不測之虞,所以不敢進。」欲見李彥韜彥韜亦不往。出帝烏氏公主私賂守門者,得入與帝訣,歸第,自經死。

  帝初渡河,出帝欲郊迎,彥澤不聽,遣白帝,報曰:「天無二日,豈有兩天子相見於道路耶?」乃止。

  皇子延煦楚國夫人 丁氏,有美色,彥澤使人劫取之。

  彥澤殺桑維翰,以帶加頸,白帝,云其自經。帝命厚撫其家。

  高行周符彥卿皆詣降,帝以陽城之敗責之。彥卿曰:「臣當時惟知為主竭力,今日死生惟命。」帝笑而釋之。

  帝又遣兵趣河陽景延廣延廣見帝於封丘。帝責之曰:「致兩主失歡,皆汝所為也,十萬橫磨劍安在?」召喬榮,使相辯證,出衣襟所藏書,乃以十事責延廣,每服一事,授一牙籌,授至八籌,帝叱鎖之。後命押送歸本國。宿陳橋,夜分扼吭而死。

  丁未 大同(會同十一)年。 開運四年。是歲亡。二月,劉知遠立,六月,改號,稱高祖春正月朔,文武百官遙辭出帝於都城北,素服紗帽迎降,俯伏路側請罪。帝命起,改服,撫諭之。出帝、太后迎於封丘門外,帝辭不見,館于封禪寺,遣其將崔廷勳以兵守之。是時雨雪連旬,外無供億,上下凍餒,太后使人謂寺僧曰:「吾嘗於此飯僧數萬,今日豈不相憫邪?」僧辭以帝之意難測,不敢獻食。出帝陰祈守者,乃稍得食。

  帝初入門,民皆驚走,遣通事諭之曰:「我亦人也,汝曹勿懼,會當使汝曹蘇息。我無心南來,兵引我至此耳。」至明德門,下馬拜而後入宮中,嬪妃迎謁,皆不顧。日暮,復出,屯於赤崗。執楊承勳,責其劫父楊光遠叛,臠而食之。

  先是,張彥澤與閣門使高勳有隙,乘醉入其家,殺其叔父及弟而去。後帝至京師,聞彥澤劫掠,怒而鎖之。高勳與百姓亦爭投牒疏其惡,乃命高勳監刑。彥澤前所殺士大夫子孫,皆絰杖哭隨詬罵,以杖撲之,彥澤俛首無一言。行至北市,斷腕出鎖,然後用刑。()其心祭死者,市人爭破其腦取髓,臠其肉而食之。

  胡文定公曰:興桑維翰也,亡景延廣也,二人用心異而受禍同,何也?歐陽子曰:「本末不順而與夷狄共事者,常見其禍,未見其福也。」

  帝初入宮,諸門皆用兵守衛。磔犬於門,以竿懸羊皮於庭,為厭勝法。謂群臣曰:「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戰馬,輕賦省役,天下太平矣。」改服中國,百官皆如舊制。以李崧為太子太師,充樞密使:馮道守太傅,於樞密院祗候。及分遣使,詔賜之藩鎮,藩鎮大臣爭上表稱臣,惟彰義節度使史匡威涇州,而雄武節度使何重建成州

  帝悉收降卒鎧仗貯恒州,驅馬歸北國。以胡騎擁降卒而納之河流,趙延壽勸分以戍邊,由是得免,散遣還營。

  出帝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封負義侯,遷於黃龍府慕容氏 和龍城也。帝使人謂太后曰:「吾聞爾子重貴不從母教而至于此,可求自便,勿與俱行。」太后答曰:「重貴事妾甚謹。所失者,違先君之志,絕兩國之歡,然重貴此去,幸蒙大惠,全生保家,母不隨子,欲何所歸?」於是太后與馮后、皇弟重睿,子延煦延寶舉族從晉侯而北。以宮女五十,宦者三十,東西班五十,醫官一,控鶴官四,御廚七,茶酒司三,儀鸞司三,六軍士二十人從,衛以騎兵三百。又遣趙瑩馮玉李彥韜與之俱。所經州縣,皆故將吏,有所供饋,不得通。路傍父老爭持羊酒為獻,衛兵擁隔,不使得見,皆涕泣而去。舊臣亦無敢進謁者,獨磁州刺史李穀迎謁於路,傾貲以獻。晉侯中度橋杜威寨,嘆曰:「天乎!我家何負於汝,為此賊所破。」慟哭而去。

  帝廣受四方貢獻,大縱酒作樂。趙延壽請給上國兵食。帝曰:「吾國無此法。」乃縱胡騎四出剽掠,謂之「打草穀」。丁壯斃於鋒刃,老弱委於溝壑,自東、西兩畿及數百里間,財畜殆盡。

  北面行營都統劉知遠遣客將王峻奉表稱臣。帝賜詔褒美,親加「兒」字於知遠姓名之上,仍賜以木拐。胡法以優禮大臣,如賜几杖之比。

  荊南節度使高從誨遣使入貢。

  主遣使賀帝滅,且請詣長安修復諸陵,帝不從。

  二月朔,帝冠通天冠、絳紗袍,執大圭視朝。華人皆法服,北人仍胡服,立於文武班,百官朝賀。帝問百官曰:「中國之俗異於吾國,吾欲擇一人君之,何如?」皆曰:「夷夏之心,皆願推戴皇帝。」於是下制以晉國大遼,大赦天下,會同十年為大同元年。

  燕王 趙延壽帝負約,心常怏怏,乞為皇太子。帝曰:「吾於燕王無所愛惜,雖我皮肉可為燕王用者,吾亦割也。吾聞皇太子當以天子兒為之,燕王豈得為之?」因令延壽遷官。張礪奏擬為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帝塗去「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而行之。

   劉知遠稱帝於晉陽,自言未忍()又惡(乃改)開運之名,更稱天福十二年。詔諸道為遼國括率錢帛者,皆罷之。

  劉知遠自將東迎晉侯,至壽陽,聞已經數日,乃留兵戍承天軍而還。

  晉侯幽州十餘里,過平州,沿途無供給,飢不得食,遣宮女、從官採木實、野蔬而食。又行七八日,至錦州,衛兵迫拜太祖畫像,不勝屈辱而呼曰:「薛超悞我,不令我死。」馮后求毒藥,欲與晉侯俱自死,不果。又行五六日,過海北州,至東丹王墓,遣延煦拜之。又行十餘日,渡遼水,至渤海國 鐵州。又行七八日,過南海府,遂至黃龍府

  帝聞劉知遠即位,遣耿崇美高唐英相州崔廷勳河陽,以控扼要害。滏陽賊帥梁暉夜遣壯士踰相州城,啟關納眾,殺兵數百,據州自稱留後。

  鎮寧節度使耶律郎五性殘虐,澶州人苦之。賊帥王瓊率其徒千餘人,圍郎五於牙城。帝聞之懼,遣兵救之,敗死。帝自是無久留河南之意矣。

  述律太后遣使,以其國中酒饌脯菓賜帝,賀平晉國。帝與群臣宴於永福殿,每舉酒,立而飲之,曰:「太后所賜,不敢坐飲。」

  三月朔,帝服赭袍,坐崇元殿,百官行入閤禮。

  胡文定公曰:衛宣公淫亂,遂為狄所滅。室三綱絕,遂召五胡之亂。世家法不正,又好結戎狄,非獨當其世數,因於猾夏,流及五代,更其傳其甚,則至此而天下之亂極矣。修德而建士師,三王自治而立司寇,謹華、夷之辨,禁侵亂之階,所以深抉人理,慮末流之若此,使斯人與禽獸雜處而罹其凶害也。

  帝謂百官曰:「天時向暑,吾難久留,欲暫至上國省太后。」乃以汴州宣武軍,以蕭翰為節度使。述律太后之兄子,其妹復為帝后。始以為姓,自是之后族,皆稱蕭氏

  帝發大梁文武諸司、諸軍吏卒從者皆數千人,宮女、宦官數百人,盡載府庫之實以行。謂宣徽使高勳曰:「吾在上國,以射獵為樂,至此令人悒悒。今得歸,死無恨矣。」

  夏四月,帝攻相州,克之,悉殺城中男子,驅其婦人而北,留高唐英守,城中遺民僅七百人,而髑髏十餘萬。

  帝自大梁北歸,行至欒城,得疾,崩于殺狐林。國人剖其腹,實以鹽數斗,載之北去,人謂之「帝」。喪車至國,述律太后不哭,曰:「待諸部寧一如故,則葬汝矣。」明年八月,葬於木葉山

  帝在位凡二十餘年,謚曰嗣聖皇帝,廟號太宗

  紀異錄曰:太宗欒城病時,上京西八十里山,有獵人見太宗容貌如故,乘白馬追奔一白狐,因射殺之。獵人驚國主南征未回,何忽至此?因獲其死狐並箭,失國主所在。不浹旬而凶問至,驗其日,乃得疾之日;驗其箭,則國主南征所帶之箭失其一矣。國人於其地置堂,塑白狐形,并箭在焉,名曰白狐堂。今其陵之側,創置懷州是也。茫茫中原,紅塵暗之。殺狐讖應,白狐祟之。斯豈天道好還,而運數亦為之冥合歟?

  論曰:太祖之興,燎灰灼原矣!太宗繼之,承祖父遺基,擅遐陬英氣,遂登大寶,誕受鴻名。然石郎之消息,乃中原之大禍。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番、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石晉輕以畀之,則關內之地,彼扼其吭,是猶飽虎狼之吻,而欲其不搏且噬,難矣。遂乃控弦鳴鏑,徑入中原,斬馘華人,肆其窮黷。捲而無敵,空四海以成墟。謀夫虓將,卒莫敢睨,而神州分裂,強諸侯代起為帝,亦莫之究矣。

  五月,永康王 兀欲立。

 

 

 

 

 

 

 

 

 

 

 

 

 

沒有留言:

高句麗年號

 從好太王建元永樂開始,至寶藏王共10王,其中長壽王及安原王至少有3個年號,平原王至少有2個年號,因此保守估計高句麗最少使用15個以上的年號。 好太王,391-412在位 永樂391-412 22 長壽王,412-491在位 □□413-? 延壽451-? 建興472-? 文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