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資治通鑑考異卷008

資治通鑑考異 卷第

  晉紀中〔本作「資治通鑑考異卷第四,晉紀中」,今改之。此卷考異原起晉惠帝,終晉成帝,今晉惠帝以前歸入前一卷。〕

懷帝 永嘉元年二月,陳敏顧榮等。
敏傳云:「弟勸殺。」按晉春秋:「臨死謂曰:『我卿!』」〔「負」原作「貝」,據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八十六考異改。〕已先死。今從晉春秋
七月,琅邪王 建業
元帝紀曰:「東海王 之收兵下邳,以帝都督揚州西迎大駕,留帝居守。永嘉初,用王導計,始鎮建業。」按既都督揚州,不當猶鎮下邳。又懷帝紀,明言「七月己未,都督揚州,鎮建業」,今從之。
八月,分荊州江州廣州十郡為湘州〔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八十六補;下考異同。〕
帝紀:「八郡為湘州。」按晉志云「帝分荊州衡陽長沙湘東零陵邵陽桂陽廣州始安始興臨賀九郡,置湘州」,宋志云「分荊州長沙衡陽湘東邵陵零陵營陽建昌江州桂陽八郡,立湘州」,自相抵牾。今檢之,衡陽長沙湘東零陵邵陽五郡屬荊州無誤,宋志曰「建昌郡晉惠帝 元康九年,分長沙東北下雋諸縣立」,晉志缺;又曰「營陽太守,左分零陵立」,則愍帝以前無營陽。又桂陽郡宋志曰「晉惠帝 元康元年度江州」,則晉志「邵陽」下闕「江州之」三字。始安始興臨賀三郡屬廣州無誤,所分者三州十郡,非二州八郡也。
九月,王導顧榮賀循
導傳曰:「元帝建康,居月餘,士庶莫有至者。會從兄來朝,謂之曰:『琅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兄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者。』會三月上巳,帝觀禊,皆騎從。」王敦傳:「東海王 繆播後,乃以揚州刺史,其後徵拜尚書,不就。」:「錢璯劉聰洛陽,不敢進,乃謀反。時王敦遷尚書,與俱西,欲殺奔告元帝。」懷帝紀:「永嘉元年七月,琅邪王 建業。三年三月,殺繆播。四年二月,錢璯反。」是時建業已三年矣,安得言月餘!又名論雖輕,安有為都督數年而士庶莫有至者!陳敏江東,猶首用以收人望;佐,豈得待數年然後薦之乎!然則導傳所云,難以盡信,今刪去語及名而已。
十一月戊申,日有食之。〔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八十六補;下考異同。〕
帝紀天文志云「戊申朔」。按長曆,十一月丁未朔,戊申為二日,宋志亦無「朔」字,今去「朔」字。
王敦青州刺史。
晉春秋:「王衍言於太傅,以王澄荊州揚州,據以為形援,從之。於是同發,餞之。」敦傳,自青州入為中書監,東海王 繆播後,始出為揚州死在永嘉三年三月,此年許昌,不在,故以晉書為定。
十二月,王彌劉靈
彌傳曰:「洛陽,敗於七里澗,乃與其黨劉靈謀歸。」按十六國春秋王讚所逐,苟純所敗,乃謀降。今年春,已在所,五月,乃如平陽。然則二人先降已久矣,彌傳誤也。
魏興太守王遜寧州刺史。
華陽國志廣漢太守王遜寧州。按時廣漢已為李雄所陷。今從遜傳
二年正月丙午朔,日有食之。
晉書 帝紀天文志云「丙子朔」。誤,今從宋書 五行志〔「宋書五行志」原作「長曆」,今改之。〕
劉淵劉聰等據太行石勒等下
石勒載記曰:「元海使劉聰壺關,命率所統七千為前鋒都督。劉琨遣護軍黃秀等救壺關白田,殺之,遂陷壺關。」事在明年。今從十六國春秋
二月,西平太守曹祛
晉春秋作「曹祗」,今從張軌傳
治中楊澹
晉春秋作「張澹」,今從張軌傳
武威太守張琠〔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八十六補;下考異同。〕
前涼錄作「陳琠」,今從張軌傳
七月,劉淵蒲子
劉琨 答太傅府書曰:「潛遣使驛離間其部落,遂怖懼,南奔蒲子,雜虜歸降,萬有餘落。」琨傳亦然。按時弱,豈因畏而徙都!蓋為自大之辭,史因承以為實耳。
單徵
載記作「酋大單于」。按當時戎狄酋長,皆謂之「大」。,即光文單后之父。「于」衍字也。
十二月,尚書令楊褒卒。
載記云「丞相楊褒」,今從晉春秋
三年正月,宣于脩之言於主。
晉春秋作「鮮于脩之」,今從載記十六國春秋
四月〔「四月」原作「夏」,據晉書 懷帝紀改。〕石勒黃肅封田
石勒載記「肅」作「秀」,「封」作「白」。今從十六國春秋劉琨集
淮南內史王曠
十六國春秋作「王廣」,今從帝紀
龐淳
十六國春秋作「劉惇」,劉琨傳作「襲醇」。今從帝紀
白部 鮮卑
劉琨集作「百部」,今從後魏書晉書
劉琨自將擊劉虎
帝紀︰「七月,劉聰王彌壺關使兵救之,為所敗。王曠等及戰,又敗。以郡降賊。」〔「淳」原作「浮」,據晉書 懷帝紀改。〕十六國春秋︰「五月,遣壺關,敗韓述黃肅。六月,王廣等來討。七月,戰於長平師敗,劉惇壺關降。」按劉琨集載六月癸巳, 答太傅府書曰︰「上黨龐惇不能禦。」又曰︰「安居失利,韓述授首,封田之敗,黃肅不還,浹辰之間,名將仍殄。」又曰︰「即重遣江陶都尉張倚上黨太守,疾據襄垣;續遣鷹揚將軍趙擬梁余都尉李茂并力,輕行夜襲。賊捐棄輜車,宵遁而退,追尋討截,獲三分之二。當之未走,烏丸劉虎構為變逆,西招白部,遣使致任,稱臣於,殘州困弱,內外受敵,輒背而討,自四月八日攻圍。」〔「攻」字下原空一格。〕然則以上事,皆在四月以前也。蓋二史,皆據奏報,事畢而言之;今依琨集為定。
五月,大旱,皆竭。〔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八十七補;下考異同。〕
帝紀在三月,今從五行志臧榮 云「永嘉三年三月,濮水竭」,晉書不載。
十二月,李臻遣其子將兵擊王浚
燕書 王誕傳,「成」作「咸」,今從李洪傳
四年七月,劉淵卒。
十六國春秋︰「八月丁丑,召太宰歡樂等受遺詔,己卯卒,辛未葬。」按長曆,七月壬戌朔,十六日丁丑,十八日己卯,八月辛卯朔,無丁丑、己卯及辛未。辛未乃九月十一日。蓋以七月卒,九月葬。十六國春秋誤也。晉書作六月卒,與此異。
北海王
十六國春秋作「」,今從載記〔此段考異原作「載記作『乂』。按十六國春秋作『』,今從之」,今改之。〕
十月,劉琨以地與猗盧
懷帝紀︰「永嘉五年十一月,猗盧太原劉琨徙五縣居之。六年八月辛亥,劉琨乞師于猗盧,表代公。」宋書 索虜傳永嘉三年。晉春秋永嘉四年,且云︰「猗盧率萬餘家避難,自雲中雁門。」後魏 序紀穆帝三年,即永嘉四年也。琨集永嘉四年六月癸巳,上太傅府牋,云「感封之恩」,故知在四年六月之前。又 與丞相牋曰︰「昔車騎感救州之勳,表以代郡代公,見聽。時大駕在長安,會值戎事,道路不通,竟未施行。以封事見託,實為表上,追述車騎前意,即蒙聽許,遣兼謁者僕射拜,賜印及符冊,以此見責。戎狄封郡,誠為失禮;然蓋以救弊耳,亦猶先以遼西務勿塵。此禮之失,實啟之。遂與代郡,舉兵擊,為所破,紛錯之由,始結於此。雁門郡有五縣在北,新并官,國甚強盛,從北地,以並遣三萬餘家,散在五縣間,既非所制;又於殘弱之計,得相聚集,未為失宜,即徙北五縣著南。因移,頗侵逼西陲圍塞諸軍營,不復見恕危弱而見罪責。」以此觀之非避難而來也。
猗盧兵歸國。
後魏 序紀曰︰「劉琨乞師救穆帝遣步騎二萬助之,東海王 洛陽饑荒,不許。」按 與丞相牋曰︰「傾身竭辭,北和猗盧,遂引大眾,躬啟戎行。即具白太傅,切陳愚見,取賊之計,宜時討,不可縱。而宰相意異,所慮不同;更憂苟晞馮嵩之徒而稽二寇之誅,遣使節抑,挫臣銳氣。臣即解甲,遣眾歸國。」若猗盧果遣眾赴牋安得不言也!
十一月,加張軌鎮西將軍。
帝紀云「安西」。按惠帝 永興二年,已加安西將軍。今從本傳
五年正月,琅邪王 睿甘卓等攻周馥
帝紀︰「戊寅,使壽春眾潰。」未知其為命之日與攻日、潰日,故闕之。
三月丙子,東海王 薨。
帝紀︰「五年正月,帝密詔苟晞。乙未,楊瑁裴盾共擊。三月戊午,詔下罪狀,告方鎮討之,以為大將軍。丙子,薨。」晞傳︰「移告諸州,陳罪狀。帝惡專權,乃詔施檄六州,協同大舉。移諸征鎮,帝又密詔復上表稱李初至,奉被手詔,捲甲長驅,次于倉垣。五年,帝復詔,陳罪惡,詔至之日,宣告天下,率齊大舉。表稱,輒遣王讚將兵詣使騎於成皋間獲使,遂大搆嫌隙。」晉春秋︰「五年正月,上遣李初。」按若已得使,則帝亦不能自安,潘滔何倫等不容晏然在。且等未去,則帝亦不敢明言使。年月事跡,既前後參差如此,今並置於薨之時,庶為不失。
四月,石勒西河王 〔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八十七補;下考異同。〕
西河繆王斌傳作「,今從懷帝紀石勒載記
王皆沒於石勒〔「二十六」原作「四十八」,據魏書 石勒載記改。〕
晉書 帝紀云「四十八王」,東海王越傳云「三十六王」,〔原下有「今從帝紀」四字,今刪之。〕魏書 石勒傳云「二十六王」。今檢諸書載記,被殺、被俘及不知所終者:高陽王 譙王邃竟陵王 沛王 新蔡王 任城王 西河王 汝陽王 武陵王 新野王 梁王 齊王 范陽王 南陽王 濟南王 襄陽王 淮南王 長沙王 吳王 濟陰王 順陽王 二十一人。其餘如長樂王 章武王 隨王 中丘王 下邳王 樂成王 高密王 清河王 臨淮王 棘陽王 良城王 十一人,或在其中。按魏書所記較近,疑 帝紀「六」誤分「十八」,又「二」訛為「四」,「三」乃「二」之訛。今以魏書為據。
六月丁未,劉聰封帝平阿公
帝紀︰「以帝為會稽公」。載記三十國春秋云「平阿公」。晉春秋云「平河公」。「河」字蓋誤。十六國三十國晉春秋︰「明年二月,乃封帝會稽公。」蓋先封平阿,後進會稽帝紀闕略,今從諸書。
秦王 南奔
晉書愍帝,又改建鄴建康。按三十國晉春秋愍帝,名子業,或作「業」。又吳志孫權秣陵建業,取興建基業為名,皆不為「鄴」字。今從之。
中書令
閻鼎傳作「李恒」,今從王浚傳
七月,王浚立皇太子。
晉書初無其名,劉琨 與丞相牋曰︰「設壇場,有所建立,稱皇太子。」不知為誰。
九月,劉粲南陽王
帝紀︰「八月,遇害。」按劉琨 上丞相牋曰︰「平昌以九月遇禍,世子時鎮隴右,故得無恙。」今以為據。
月,〔「二」字原無,據資治通鑑卷八十七補。〕猗盧遣子六脩劉琨
晉春秋作「利孫」。按劉淵載記云「猗盧遣子日利孫賓六須」云云,晉春秋無「日」字,賓六須六脩利孫為二人也。〔此二句原作「利孫即六脩也,胡語訛轉耳」,今改之。〕
六年七月,高喬郝聿
劉琨傳曰:「屬龐醇降于雁門 烏丸復反,親出禦之,乘虛襲取晉陽。」按 上太子牋曰:「以七月十六日復決計送死,臣即自東下,率中山常山之卒,並合樂平上黨諸軍,未旋之間,而晉陽傾潰。」十六國春秋亦云「收兵常山」。本傳誤也。
九月,賈疋等奉秦王 為皇太子。
懷帝紀云:「賈疋劉粲三輔,走之,關中小定,奉秦王為太子。」按賈疋等以永嘉五年攻劉粲新豐敗,還平陽;奉秦王雍城。六年三月,劉曜長安走,秦王長安兵皆已退矣。秦王為太子時,劉粲方在晉陽懷紀誤。
十月,猗盧遣其子六脩及兄子普根等攻晉陽
十六國春秋云「遣子日利孫宥六須」,載記云「賓六須」。劉琨集云「左、右賢王」,又云「右賢王 撲速根」。今從後魏書
箕澹
劉聰石勒載記十六國春秋後魏書作「姬澹」,今從劉琨傳
人殺盧志
劉聰載記,「勸太弟作亂,被誅。」按成都王 起義兵,諫長沙王 ,忠義敦篤,始終不虧,非勸人作亂者也。今從盧諶傳
十二月,賈疋戰死。
帝紀曰:「討賊張連,遇害。」疋傳:「天護攻之,敗走,墜澗死。」今從十六國春秋
段疾陸眷
石勒載記後魏書作「就陸眷」,今從王浚傳
末柸
後魏書作「末破」,今從王浚傳
王敦豫章
王澄傳曰:「時王敦江州,鎮豫章。」按時為揚州刺史,都督征討諸軍,非為江州也。
王機廣州
王澄死,周顗敗,王敦豫章廣州皆無年月。按衛玠傳豫章,以永嘉六年卒,故附於此。
王如降於王敦
降亦無年月,明年有餘黨入漢中,故附此。
愍帝 建興元年四月,琅邪王 就用郗鑒兗州
劉琨集建興二年十一月壬寅朔,與丞相牋曰:「焦求雖出寒鄉,有文武膽幹。苟晞用為陳留太守,獨在河南拒當石勒,撫綏有方。行領兗州刺史。後聞荀公李述兗州,以素論門望,不可與同日而論;至於膽幹可以處危,權一時之用,李述亦不能及。而王玄年少,便欲共討已與構隙,便召還。而州界民物,甚不安服;二千石及文武大姓,連遣信使求刺史,是以遣兄子兗州事。往年春正月,遣詣,至是斬王桑、走趙固」云云。「今襄國,逼近鄴城,故令轉南。今治在廩丘,而李述郗鑒並欲爭兗州,或云為荀公所用,或云為明公所用。大寇未殄而自共尋干戈,此亦大潰也。輒敕謹自守而已。」按王桑趙固之敗及石勒,皆在永嘉六年。 又云:「傳長安消息,上是秦王。」〔「主」原作「王」,據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八十八引考異改。〕建興二年十一月丙申朔,元年十一月壬申朔,十二月壬寅朔,然則發牋之日,建興元年十二月壬寅朔也,傳寫誤耳。
九月,荀藩開封〔「于」原作「於」,據資治通鑑卷八十八改。〕
帝紀曰「薨于滎陽。」今從藩傳
二年正月,陳元達言:「女寵太盛。」
載記,「元達等曰:『臣恐後庭有三后之事。』」按立后,〔「三」原作「二」,據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八十九引考異改。〕在明年,於時未也。
二月,劉琨移檄州郡。
琨集首云,「三月庚午朔,五日甲戌。」按石勒以壬申克幽州,蓋時晉陽尚未知也。欲敘事畢,然後敘事,故置此。
三月壬申,石勒
三十國春秋,先言「癸酉,幽州」,後言「壬午,晨至」。按劉琨 曰:「以三月三日徑掩薊城。」然則當言壬申是也。
五月己丑,張軌薨。
帝紀作「壬辰」,今從前涼錄鈔前涼錄鈔又曰「葬建陵」,蓋張祚僭號後,追尊其墓耳。
六月,殷凱率眾向長安
晉春秋作「段凱」,今從麴允傳
三年三月,改元建元
十六國春秋建元元年在 建興二年。同編修劉恕言,今晉州 臨汾縣 嘉泉村漢太宰劉雄碑,云「嘉平五年,歲在乙亥,二月六日立。」然則改建元在乙亥二月後也。
八月,杜弢遁走,道死。
弢傳云:「逃遁,不知所在。」晉春秋云:「城潰,投水死。」今從帝紀
第五猗為安南將軍。
周訪傳云「征南大將軍」,今從杜曾傳
十月,麴允黃白城〔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八十九補;下考異同。〕
帝紀麴允傳作「青白城」,誤,今從劉聰載記
四年正月,追謚吳王
本傳,「敬王。」今從愍帝紀
太宰河間王
晉春秋「易」作「士通」,今從載記
七月,新平太守竺恢〔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八十九補;下考異同。〕
帝紀作「始平太守」。按麴允傳新平太守竺恢始平太守楊像並列,帝紀誤。
三后之外,佩后璽者七人。
劉聰載記曰「四后之外」。按時靳上皇后已死,唯三后耳。云四,誤也。
十一月,侍中宗敞
帝紀作「宋敞」,今從晉春秋
侍中梁濬〔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八十九補;下考異同。〕
十六國春秋作「司徒梁汾」,與帝紀異。
十二月,乙卯朔,日食。
帝紀天文志,皆誤作「甲申朔」。宋志「乙卯朔」,與長曆合。今從之。
中宗 建武元年四月丙辰,立世子為王太子。〔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補;下考異同。〕
帝紀作「三月」,建康實錄作「四月」。按長曆,三月癸未朔,無丙辰,四月癸丑朔,四日丙辰,實錄是。
譙剛王 之子譙王〔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補;下考異同。〕
晉陽秋司馬氏譜並作「丞」,晉書 宗室傳晉中興書作「承」,一云「氶」。按「氶」字見玉篇,與「」「拯」音義同。時有南宮王,不應同名,作氶是
五月壬午,日食。
帝紀天文志皆云「五月丙子,日食。」按長曆,是月壬午朔,無丙子,今以為據。
十一月己酉朔,日食。
帝紀天文志皆云「十一月丙子日食。」按長曆,十月、十二月皆己卯朔,是月己酉朔,二十八日丙子。晉書 元帝紀,十一月有甲子、丁卯。若丙子朔,則甲子、丁卯乃在十月。又劉琨集,是年三月癸未朔,八月庚辰朔,皆與長曆合,今以為據。
大興二年二月辛卯,帝親祀南郊。〔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一補;下考異同。〕
晉書 禮志在三月。按長曆,三月壬寅朔,無辛卯;今從晉起居注
蒲洪
三十國晉春秋劉曜太興元年。按元年未都長安晉書 洪載記無年,但云「僭號長安」,故置此年。
三年六月,閻涉趙卬等殺張寔
晉書 寔傳作「閻沙、趙仰」;又云:「知其謀,收劉弘殺之。」據晉春秋,作「閻涉、趙卬」;又死在被殺後。今從之。
四年三月癸亥,日中有黑子。〔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一補;下考異同。〕
晉書 天文志作「二月癸亥,日鬪。三月癸未,日中有黑子」,今從宋書 五行志
七月,以戴淵都督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一補;下考異同。〕
晉書 本傳作「都督六州諸軍事」。按時劉隗都督四州諸軍事,不得再督幽州既為司州刺史,則六州之中不應無司州;今從帝紀
十二月,以慕容廆為車騎將軍。
燕書云「車騎大將軍、平州刺史。」按晉書 載記,先拜平州刺史,尋加車騎、州牧。今從之。
永昌元年二月,休屠 王石虎〔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二補;下考異同。〕
晉書 曜載記作「王石武」。按王真保墓誌云「高祖龍驤將軍、寧夷校尉、 顯美侯 石虎之子」,知是晉書諱改「虎」為「武」也。
十月,王敦王諒交州刺史。
諒傳:「永興三年,交州。」按永興三年,即惠帝 光熙元年也,諒傳誤。
〔「肅祖」原作「肅宗」,據晉書 明帝紀禮志樂志及各列傳,皆作「肅祖」、宋書 禮志四、樂志二同,據改。考異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二補。〕
何法盛 晉中興書許嵩 建康實錄作「肅宗明皇帝」,今從晉書 明帝紀及各
大寧元年四月,王敦移鎮姑孰,屯于湖
晉春秋後魏書 僭晉傳云「屯蕪湖」;晉書 明帝紀云「下屯于湖」,今從之。
五月,將軍姚岳〔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二補;下考異同。〕
王遜傳作「姚崇」,今從帝紀華陽國志
六月,阮放卒。
放傳云「成帝幼沖,庾氏執政,求為交州」,下乃云「逢高寶梁碩還」,非成帝時也,放傳誤。
二年六月,溫嶠與右將軍卞敦石頭
敦傳云:「王敦表為征虜將軍、都督石頭軍事;明帝,以為鎮南將軍、假節。」今從明帝紀
詔有能殺錢鳳送首,封五千戶侯。
晉春秋此詔在王導發喪前,故云「有能斬送首,封萬戶侯,賞布萬匹。」按此詔云「以隕斃」,是稱已死也,不應復購其首。今從敦傳
七月,王含等水陸五萬。
敦傳晉春秋皆云「三萬」,今從明帝紀
周光錢鳳
晉春秋云「戴淵」,今從敦傳
三年二月,宇文乞得遣兄子悉拔雄慕容仁
燕書 征虜仁傳作「悉拔堆」,後魏書 宇文莫槐傳作「乞得龜、悉拔堆」,載記亦作「龜」,燕書 武宣紀作「乞得歸、悉拔雄」,今從之。
四月,石瞻兗州,殺檀斌
帝紀作「石良」,今從石勒載記
顯宗 咸和元年七月,應詹卒。〔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三補;下考異同。〕
本傳咸和六年卒,今從帝紀
三年二月,後趙改元太和
晉春秋云:「即帝位,改元太和。」按 建平元年始即帝位,今從勒載記
四月,溫嶠從弟
晉春秋作「從兄」,今從晉書 嶠傳
五月,郗鑒軍部將李根請築白石壘〔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四補;下考異同。〕
溫嶠傳作「監軍部將李根」。按是時同盟諸將無監軍事者也,鑒」監」二字近似,當是後人誤改,李根郗鑒軍部將也。
四年九月,石虎蒲洪六夷軍事。〔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四補;下考異同。〕
晉書 苻洪載記作「拜冠軍將軍,委以西方之事。」與諸書不同。按時長安諸軍事皆宗室石生統轄,蒲洪所監,僅限於六夷而與人無關。
五年六月,翟斌句町王
晉書春秋作「翟真」。按亡後,慕容垂翟斌兄子北走,故知此乃也。
九月,趙王 即帝位。
載記云:「自襄國臨漳。」即也。按建平二年四月,,議營新宮;三年,,臨石虎第;疾,詐召石宏襄國,至 建武元年九月,始遷。是未嘗都也。
彭城王高密王〔「為」字原無,今補之。〕
宗室傳作「俊」,今從帝紀
十月,楊謙退保宜都
帝紀作「陽謙」,今從李雄載記
六年二月壬辰朔,日食。〔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四補;下考異同。〕
晉書紀咸和六年三月壬戌朔日食,宋志不載。按是年三月無食,唯二月朔有日食,蓋初書「二月朔日食」,後人「二月」誤為「三月」,又補其干支,故有此誤。
七年正月,大饗群臣。
晉春秋云:「陶侃遣使聘後趙趙王 饗之。」按必無通使之理,今不取。載記云:「因饗高句麗宇文屋孤使。」今但云饗群臣。
八年五月甲寅,慕容廆卒。〔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五補;下考異同。〕
晉書 帝紀五月乙未卒。按長曆,五月己酉朔,無乙未;今從燕書
九年正月,以郭權秦州刺史。〔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五補;下考異同。〕
帝紀作「雍州刺史」,今從石勒載記宋書 天文志
十一月,石虎稱居攝趙天王
三十國晉春秋:「即位,改元永熙。」陳鴻 大統曆云:「石虎即位,改建平五年為延興,明年改建武。」按三十國晉春秋不記改元延熙之立,實延熙元年也,故誤云永熙既號延熙安肯稱永熙陳鴻云:「建平五年為延興,即是踰年不改元也。」恐說誤。〔「鴻」原作「云」,據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九十五引考異改。〕
咸康三年正月〔「正月」二字原無,據資治通鑑卷九十五補。〕庭燎油灌下盤,死者二十餘人。
載記云「七人」,今從三十國春秋
七月,趙王 殺太子
燕書 文明紀云:「咸康四年四月,石虎燕城下,會使至,太子在後恣酒,入宮殺害,主大恐,狼狽引還。」又云:「初,帳下吳冑使還,說四月浴佛日,行像詣宮,太子騎出迎像,往來馳騁,無有儲君體。王曰:『古者觀威儀以定禍福,此子之副貳,而輕佻無禮,將不得其死然。』及主東歸,留監國,荒敗內亂,以致誅戮。」按十六國晉春秋,殺皆在咸康三年,燕書恐誤。今從十六國晉春秋
五年二月,執 李閎〔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六補;下考異同。〕
帝紀在四月,今從華陽國志
巴郡太守黃植〔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六補;下考異同。〕
帝紀作「黃桓」,今從庾亮傳
夏, 孟彥寧州刺史霍彪鄧岳〔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六補;下考異同。〕
帝紀作三月乙丑鄧岳孟彥霍彪以降。按長曆,三月丙子朔,無乙丑;今從華陽國志
八月辛卯,郗鑒薨。〔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六補;下考異同。〕
帝紀作辛酉卒。按長曆,八月癸酉朔,無辛酉;今從建康實錄
張貉〔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六補;下考異同。〕
石季龍載記作「張賀度」,蓋其字也。
九月,義陽太守鄭進〔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六補;下考異同。〕
晉書 帝紀鄭進死,今從石季龍載記
夔安擁七千餘戶遷于〔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六補;下考異同。〕
石季龍載記作「七萬戶」,疑誇大之詞,不足據;今從帝紀
六年九月,燕王 ,略三萬餘家。
燕書云:「略范陽二郡男女數千口而還。」今從後趙 載記
八年正月己未朔,日食。
天文志作「乙未」,今從帝紀長曆
三月,武悼后配食武帝廟〔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七補;下考異同。〕
本傳云去年,帝紀在今年,蓋去年定議,今年始配饗耳。又云在五年,誤也。
建元元年七月,〔「建元」上原有「晉紀下 康帝」五字,今刪之。〕桓溫率眾入臨淮
帝紀臨淮,下云「庾翼為征討大都督,遷鎮襄陽」。按翼傳先表移鎮安陸,至夏口上表云:「九月十九日發武昌,二十四日達夏口。」始請徙鎮襄陽,始詔加都督征討諸軍事,故知不在此月。
八月,燕王 遣世子等擊〔「儁」原作「雋」,今改之;下同。〕
後魏 序紀:「八月,慕容元真遣使請薦女。」無用兵事。今從燕書
二年正月,季氏為后。〔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七補;下考異同。〕
晉書 載記作「李氏」,今從華陽國志十六國 蜀錄
宇文涉夜干
慕容載記作「涉弈干」,〔「皝」原作「記」,據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九十七引考異改。〕今從燕書
燕王 慕容翰
三十國春秋云:「永和二年九月,殺。」燕書 翰傳︰「嘗臨陣,為流矢所中,病臥,歲時不出入;後漸差,試馬。」按自討宇文後,未嘗預攻戰。自建元二年正月至永和二年九月,已踰年矣,三十國春秋恐誤。今從載記 翰傳
孝宗 永和元年正月甲戌,皇太后抱帝臨軒。〔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七補;下考異同。〕
晉書 帝紀云「正月甲戊朔」。按長曆,正月辛未朔,甲戌為四日。晉起居注:「永和元年正月辛未朔,雨,不會。甲戌,皇太后登太極前殿,施紗幃鄣,與上臨向群臣。」因元日以雨不會,故越三日,始臨前殿。晉書誤。
二年夏。〔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七補;下考異同。〕
晉書 帝紀並云:「四月己酉朔,日有食之。」〔以上九字原為資治通鑑卷九十七正文,今改為考異之文。〕宋志無。按長曆,四月甲午朔,己酉為十六日,此是月食誤為日食;今不取。
五月丙戌,張駿薨。〔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七補;下考異同。〕
十六國 前涼錄作六月卒,今從晉書 帝紀
三年二月,李勢叔父
晉書 載記作「弟」,誤。
七月,趙王 遣將擊張重華,遂城長最
晉春秋作「上最」,今從重華傳
五年四月,拜慕容 二州牧。
載記云,〔「儁」原作「雋」,今改之。〕四州牧。」今從帝紀
五月,石遵譙王,廢劉氏為太妃。
晉春秋十六國春秋鈔,皆云廢太后為昭儀。今從載記十六國春秋載記,又云立三十三日。按四月己巳至五月庚寅,凡二十二日。
燕王 講武戒嚴。
燕景昭紀,集兵在四月。時石虎方死,諸子未爭;十六國春秋在五月,故從之。而燕書封奕慕輿根言,俱指冉閔。按是時未篡,蓋撰史者附會耳,故削去。
七月,部將王龕〔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八補;下考異同。〕
褚裒傳作「徐龕」,今從帝紀石季龍載記
八月,褚裒退還北,遺民二十餘萬,死亡略盡。
裒傳云:「為慕容皝苻健所掠,死亡咸盡。」按是時慕容皝卒已踰年矣。永和六年,慕容始率眾南征;石鑒即位後,蒲洪始有眾萬。〔「十」原訛「士」,今改之。〕永和六年死,始嗣位。皆與不相接,今不取。
十一月,將軍蘇彥〔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八補;下考異同。〕
晉書 載記作「蘇亥」,今從十六國春秋
六年月。〔「二月」原作「閏月」,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八改。〕
帝紀正月後云閏月;三十國晉春秋皆云閏正月。按長曆,閏二月。帝紀,閏月有丁丑、己丑。按是歲正月癸酉朔,若閏正月,即無丁丑、己丑,或諸書引自史,曆乃閏正月,即曆二月也。今以長曆為據。
三月, 新興王 即帝位。
晉帝紀即位在閏月;三十國晉春秋皆在三月。按十六國春秋稱帝,拜姚弋仲苻健官,而不言苻洪三月死,故疑以三月即位。
七年正月,苻健追尊父武惠皇帝〔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九補;下考異同。〕
洪載記作「惠武皇帝」,誤;今從十六國 前秦錄
四月,驃騎將軍石寧柏人〔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九補;下考異同。〕
涼州刺史石寧於六年十二月已為苻雄所斬,此又有驃騎將軍石寧,豈當時有兩石寧耶?
十一月,姚弋仲北諸軍事。〔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九補;下考異同。〕
晉書 姚弋仲載記作「諸軍事」,今從十六國 後秦錄
樂陵太守賈堅
燕書 賈堅傳:「烈祖年,對以受新命始及三載。烈祖悅其言,拜樂陵太守。」按以去年九月獲於,至明年始三年。若未為樂陵太守,豈能安集諸縣,告諭逄釣!故知先已為樂陵太守,非因問年而授。
吐谷渾 葉延卒,子碎奚立。〔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九補;下考異同。〕
晉書 吐谷渾傳作「辟奚」,苻堅載記宋書魏書北史均作「碎奚」,則「辟」為「碎」之誤,今從之。
八年正月,冉閔劉顯
帝紀在正月,十六國春秋鈔在二月,燕書在三月己酉,未知孰是;今從帝紀
五月,冉閔武悼天王〔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九補;下考異同。〕
染華墓誌云「謚曰平帝」。按於今年四月被武悼天王,至八月,蓋此三月間,人所上謚也
十月,冠軍將軍王浹〔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九補;下考異同。〕
謝尚傳作「王俠」,今從晉起居注。按即 揚州刺史王浹也。
九年八月丁酉,京師地震。〔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九補;下考異同。〕
帝紀作「七月」,五行志作「八月」。按長曆,七月壬子朔,無丁酉;八月壬午朔,丁酉十六日。今從
十月,西平公 張重華曜靈為世子。〔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九補;下考異同。〕
晉書 穆紀曰:「永和九年十月丁未,涼州張重華卒,子耀靈嗣。是月,張祚耀靈而自稱涼州牧。」按十六國 前涼錄,十月,立曜靈為世子,十一月,重華卒,曜靈立,十二月廢曜靈晉書誤。
十年正月,張祚涼王,改建興四十二年為和平元年。〔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九補;下考異同。〕
龔穎 運歷圖張寔改元曰永安張茂改元曰永元張重華永樂張祚和平張玄靚太始張天錫太清張大豫鳳凰。按晉書 軌傳張軌世襲涼州,但稱愍帝 建興年號。其間唯張祚纂竊,改建興四十二年為和平元年,始奉穆帝 升平之朔,始末不聞有改元事;崔鴻 十六國春秋亦然。不知何所據。
五月,西流民郭敞〔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九十九補;下考異同。〕
姚襄載記作「郭斁」,今從帝紀
十一年閏九月,宋混軍至姑臧,殺張祚〔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補;下考異同。〕
晉書 帝紀作七月殺張祚,今從十六國 前涼錄。長曆,今年閏六月。十六國 前涼錄前云八月、九月,後書閏月,與長曆不同。
十二年正月,慕容恪大破段龕廣固圍之。〔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補;下考異同。〕
帝紀段龕大敗慕容恪退據安平;今從十六國春秋
升平元年六月,改謚苻健景明皇帝,廟號高祖〔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補;下考異同。〕
苻健載記僅書「後改曰高祖」,不言改謚號一事。按十六國春秋,嘗改謚曰「景明皇帝」,晉書失載。
八月,立何準之女為皇后。〔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補;下考異同。〕
晉中興書作司空何充之女,蓋誤以也;今從晉書 后傳
二年八月,謝奕卒。〔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補;下考異同。〕
蕭方等 三十國春秋云:「謝鯤桓溫司馬,升平二年七月卒。」許嵩云:「謝尚並是子,尚年十歲,遭父憂,年五十卒。升平元年五月,死;二年七月,亡,無容此歲謝鯤始卒。歷職又不為桓溫司馬,曾為王敦司馬。永昌元年,王敦舉兵破京師,鎮石頭,不朝而去,諫令入朝,不從,斯晉史又明。蕭方等記事,何至於誤哉!」按金陵 謝鯤墓誌謝鯤太寧元年十二月卒,不得於本年卒,當是「謝奕」之訛;今從晉書 帝紀建康實錄
郄曇荀羨軍司。
帝紀:「謝萬豫州。」下云:「郗曇為北中郎將,督五州軍事、二州刺史。」曇傳云:「荀羨有疾,以為軍司。頃之,徵還,除北中郎將、都督、刺史。」按帝紀:「十二月,北中郎將荀羨慕容儁戰于山茌,王師敗績。」燕書:「十二月,荀羨泰山,殺太守賈堅。」載記:「荀羨賈堅。」下云:「敗,復陷山茌。」故知八月未為二州,恐始為軍司耳。
三年七月,高昌邵陵〔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補;下考異同。〕
帝紀云奔榮陽。按儁載記,奔榮陽者為李鹿則奔於邵陵帝紀誤。
四年正月丙戌,卒;戊子,即位。〔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一補;下考異同。〕
燕書作甲午卒。按長曆,是年正月甲戌朔,甲午廿一日,戊子十五日,甲午不得在戊子之前;今從晉書 帝紀
哀帝 隆和元年。〔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一補;下考異同。〕
帝紀云「三月甲寅朔,日有食之」,宋志無之。按長曆,三月壬辰朔,甲寅廿三日。宋志是,今不取。
十二月,大赦,明年改元。〔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一補;下考異同。〕
晉書 帝紀云明年「二月己亥,大赦,改元」。〔以上八字原為資治通鑑卷一百一正文,繫於興寧元年「春」字之下,今改為考異之文。〕長曆,二月丁巳朔,無己亥。晉春秋以大赦、詔改元俱在今年十二月,今從之。
興寧元年閏八月,張天錫玄靚
帝紀天錫玄靚自立在七月,今從晉春秋十六國 前涼錄
十月,朱斌許昌
燕書作「朱黎」,今從 帝紀
二年八月,慕容恪將取洛陽
帝紀:「慕容暐洛陽。」上云「苻堅別帥侵河南。」按明年,洛陽親將以備潼關,是未敢與河南也。十六國春秋 堅傳亦無此舉,帝紀恐誤。
三年二月,桓沖江州
帝紀云:「南蠻校尉。」按左唯荊州南蠻沖傳亦無,蓋桓豁重出。今不取。
海西公 太和元年十二月, 斂岐,稱臣於李〔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一補;下考異同。〕
張天錫傳作「廉岐」,今從苻堅姚襄載記十六國春秋
二年正月,庾希免官。
帝紀,是月,有罪,走入海。按本傳海西廢後,始逃于海陵,此時才坐免官耳。
五月,使曹轂發使如朝貢,郭辯副之。
建熙八年,皇甫真為太尉。燕書載記真傳郭辯,皆在為太尉下。晉春秋建熙十年八月。恐皆非是,故附曹轂下。
四年十二月,王猛洛陽
燕少帝紀,此年十二月,王猛,明年正月,拔十六國 秦春秋,十一月,王猛,遺慕容紀書,請降;十二月,受降而歸。今按獻莊紀云,慕容令之奔還建熙元年二月也,時王猛猶在。又書云:「去年桓溫起師。」故從燕書
五年八月,慕容評將兵三十萬拒
載記云「四十萬」,今從晉春秋
十月甲子,王猛陳於潞原而誓。〔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二補;下考異同。〕
載記前秦錄作「渭原」,前燕錄作「潞原」。按載記前文云慕容評不敢進,屯於潞川,無西至渭原之理,當以「潞原」為是。
十一月, 餘蔚率眾降〔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二補;下考異同。〕
晉書 慕容暐載記作「徐蔚」,今從十六國 前燕錄
太宗 咸安元年十一月,桓溫使劉亨東海王璽綬。
帝紀三十國春秋,「亨」皆作「享」。後魏書 僭晉傳作「亨」,今從之。
十二月庚寅,東海王海西公
海西公紀云「咸安二年正月,降封」,今從簡文帝紀
烈宗 寧康元年四月,太史令張益孟光〔「烈宗」原作「孝武帝」,據通鑑考異體例改。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三補;下考異同。〕
十六國春秋 前秦錄作「張孟」。按車類 秦書作「太史令張益孟光」,知是十六國春秋書姓而略名也。
太元元年。
帝紀「十一月己巳朔,日有食之。」〔以上十字原為資治通鑑卷一百四正文,今改為考異之文。〕長曆,十一月乃丁酉朔,又該月日食事,晉志宋志皆不載;今不取。〔此段考異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四補。〕
五月,苻堅張天錫周彪曰:「戎狄以來,未之有也。」
虓傳曰:「呂光西域出餞之,戎士二十萬,旌旗數百里。問曰:『朕眾力何如?』曰:『戎夷以來,未之有也。』」按建元十八年二月,謀反,徙朔方。十九年正月,呂光長安。故知在伐涼州時。今從十六國春秋
七月,張天錫使馬建〔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四補;下考異同。〕
張天錫傳作「馬達」,今從苻堅載記
天錫掌據軍于洪池〔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四補;下考異同。〕
張天錫傳作「常據」,今從苻堅載記
十二月, 寔君弒王什翼犍秦王 寔君,車裂之;使什翼犍窟咄入太學讀書。〔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四補;下考異同。〕
晉書 載記曰:「俱難鄧羌等討代王 涉翼犍涉翼犍戰敗,退還陰山,其子翼圭縛父請降,涉翼犍荒俗,未參仁義,令入太學習禮。以翼圭執父不孝,遷之於。」按載記此事與魏書北史皆不合,什翼犍為庶長子寔君所弒,其事自確,載記不知何所據?
四年二月, 彭超彭城
謝玄傳云:「何謙進解彭城圍。」又云:「於是罷彭城下邳二戍。」帝紀及諸傳皆不言此年彭城陷沒。而十六國 秦春秋云:「彭城。」又云:「分兵下邳,留徐褒彭城。至七月,以毛當徐州刺史,鎮彭城王顯揚州,戍下邳。」是二城俱陷也。
閏十二月己酉朔,日食。〔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四補;下考異同。〕
帝紀作「十二月己酉朔,日食」,晉志宋志作「閏月己酉朔,日食」。按長曆,十二月己卯朔,閏十二月己酉朔,二是。
十年正月,慕容沖即帝位,改元更始〔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六補;下考異同。〕
帝紀在去年十二月,今從十六國 前秦錄
甲寅,苻堅慕容沖戰于仇班渠〔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六補;下考異同。〕
晉書 帝紀云正月甲午,謁諸陵。二月,立國學。蜀郡太守任權 益州刺史李平三十國春秋云正月甲寅苻堅慕容沖仇班渠,乙卯戰于雀桑,甲子戰于白渠,壬申西燕 高蓋夜襲入長安,乙亥引兵攻渭北。二月癸未,戰于長安城西。乙酉,李丕益州刺史,守成都。己丑,王廣隴西。按長曆,正月己卯朔,有甲午,無甲寅、乙卯、甲子、壬申、乙亥;二月己酉朔,無癸未、乙酉、己丑,有甲寅、乙卯、甲子、壬申、乙亥;三月戊寅朔,有癸未、乙酉、己丑。疑曆年今年無閏,閏在去年,曆正月當曆二月,二月當曆三月。今無十六國曆書傳世,無可驗証,仍以原書月份為據。
十一年正月辛未,慕容垂即位,改元建興〔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六補;下考異同。〕
十六國 後燕錄云「辛卯」,晉書 帝紀云「辛未」。按長曆,正月癸卯朔,無辛卯;晉書是。
十月,呂光改元大安〔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六補;下考異同。〕
晉書 呂光載記十六國 後涼錄俱言改元大安。按「太安」乃苻丕年號,此時自稱大將軍、涼州牧、酒泉公,當是用年號,非自建元。故魏書 呂光傳紀年始於麟嘉,不記建元大安事。
十九年六月壬午,追尊鄭太妃簡文宣太后〔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八補;下考異同。〕
晉書 帝紀云「六月壬子」,建康實錄云「六月壬午」。按長曆,六月甲寅朔,無壬子,有壬午,實錄是。
十二月,乞伏乾歸秦王,大赦。〔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八補;下考異同。〕
晉書 帝紀安帝 義熙五年七月稱西秦王乾歸載記義熙三年稱秦王。按十六國 西秦錄云,太初七年十二月自稱秦王太初七年為 太元十九年,在義熙五年前十五年,帝紀載記均誤。
二十一年四月,慕容垂卒,謚曰武成皇帝〔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一百八補;下考異同。〕
晉書 載記作「成武皇帝」,今從十六國春秋 後燕錄

一百八十四則,七十二則新補

高句麗年號

 從好太王建元永樂開始,至寶藏王共10王,其中長壽王及安原王至少有3個年號,平原王至少有2個年號,因此保守估計高句麗最少使用15個以上的年號。 好太王,391-412在位 永樂391-412 22 長壽王,412-491在位 □□413-? 延壽451-? 建興472-? 文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