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資治通鑑卷124



資治通鑑 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六 起玄黓敦牂(壬午),盡柔兆閹茂(丙戌),凡五年。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

元嘉十九年(壬午、紀元二九五九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北涼沮渠無諱建平六年
 □春,正月,甲申,主備法駕,詣道壇受符籙,旗幟盡青。自是每帝即位皆受籙。謙之又奏作靜輪宮〔「寇」字原無,今補其姓。〕必令其高不聞雞犬,欲以上接天神。崔浩為之,〔「魏主」原作「帝」,今改之;下同。〕功費萬計,經年不成。太子諫曰:「天人道殊,卑高定分,不可相接,理在必然。今虛耗府庫,疲弊百姓,為無益之事,將安用之!必如謙之所言,請因東山萬仞之高,為功差易。」不從。
 □夏,四月,沮渠無諱將萬餘家,棄敦煌西就沮渠安周。未至,鄯善王 比龍畏之,將其眾奔且末,其世子降於安周無諱遂據鄯善,其士卒經流沙渴死者太半。
  李寶伊吾率眾二千入據敦煌,繕修城府,安集故民。
  沮渠牧犍之亡也,涼州闞爽高昌,自稱太守。唐契柔然所逼,擁眾西趨高昌,欲奪其地。柔然遣其將阿若追擊之,敗死。收餘眾奔車師前部伊洛。時沮渠安周橫截城攻拔之,又拔高寧白力二城,注:「李延壽曰:高昌國有四十六鎮,交河田地高寧白刃橫截等;餘不具載。『白力』,當作『白刃』。」〕遣使請降於
 □甲戌,以疾癒,〔「帝」原作「上」,今改之;下同。〕大赦。
 □五月,裴方明等至漢中,與劉真道分兵攻武興下辯白水,皆取之。楊難當遣建節將軍弘祖蘭皋〔「苻」原作「符」。注:「『符』,恐當作『苻』;楊氏苻氏,皆種也。」此據注改。〕使其子撫軍大將軍將重兵為後繼。方明弘祖戰於濁水,大破之,斬弘祖退走,追至赤亭,又破之。難當上邽;獲難當兄子建節將軍保熾難當以其子益州刺史,守陰平,聞難當走,引兵還,至下辯方明使其子肅之邀擊之,擒,送建康,斬之;仇池平。以輔國司馬胡崇之北秦州刺史,鎮其地;立楊保熾楊玄後,使守仇池人遣中山王 楊難當平城。秋,七月,以劉真道雍州刺史,裴方明南秦二州刺史;方明辭不拜。考異曰:真道傳,此事在胡崇之沒後;氐胡傳崇之沒在明年二月;即真道傳誤。〉
  丙寅,主使安西將軍古弼考異曰: 索虜傳作「吐奚愛弼」,氐胡傳作「吐奚弼」,蓋其舊姓。今從後魏書。〉隴右諸軍及殿中虎賁與武都王 楊保宗祁山南入,征西將軍漁陽 皮豹子琅邪王 司馬楚之中諸軍自散關西入,俱會仇池。又使譙王 司馬文思諸軍南趨襄陽,征南將軍刁雍東趨廣陵,移書徐州,稱為楊難當報仇。
 □甲戌晦,日有食之。考異曰:後魏 天象志:「八月甲戌晦,日有食之。」按長曆,甲戌晦乃七月,後魏書誤。宋書南史俱作七月晦,是。〉
 □唐契之攻闞爽也,考異曰: 氐胡傳作「闕爽」,今從後魏書。〉遣使詐降於沮渠無諱,欲與之共擊。八月,無諱將其眾趨高昌;比至,已死,閉門拒之。九月,無諱衛興奴夜襲高昌,屠其城,考異曰:宋書,「衛興奴」作「衛」,今從後魏書。〉柔然無諱高昌,遣其常侍氾儁奉表詣建康。詔以無諱為都督三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涼州刺史、河西王考異曰: 本紀,封爵在六月,在九月末。今從。〉
 □冬,十月,己卯,立皇子伏羅晉王秦王燕王楚王吳王
 □甲申,柔然遣使詣建康
 □十二月,辛巳, 襄城孝王 盧魯元卒。
 □丙申,詔魯郡孔子廟及學舍,蠲墓側五戶課役以供灑掃。
 □李寶遣其弟懷達、子奉表詣平城人以為都督西垂諸軍事、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沙州牧、敦煌公,四品以下聽承制假授。
 □雍州刺史晉安襄侯 劉道產卒。道產善為政,民安其業,小大豐贍,由是民間有襄陽樂歌山蠻前後不可制者皆出,緣為村落,戶口殷盛。及卒,追送至沔口。未幾,群大動,征西司馬朱脩之討之,不利;詔建威將軍沈慶之代之,殺虜萬餘人。
 □主使尚書李順差次群臣,賜以爵位;受賄,品第不平。是歲,涼州徐桀告之,主怒,且以保庇沮渠氏,面欺誤國,賜死。
元嘉二十年(癸未、紀元二九六O年)北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北涼沮渠安周承平元年
 □春,正月, 皮豹子等進擊樂鄉,將軍王奐之等敗沒。軍進至下辯,將軍強玄明等敗死。二月,胡崇之戰於濁水崇之所擒,餘眾走還漢中。將軍姜道祖兵敗,降遂取仇池楊保熾走。
 □丙〔「丙子」原作「丙午」,據魏書 世祖紀下、北史 魏本紀二改。〕主如恒山之陽;三月,庚申,還平城〔「還平城」原作「還宮」,據通鑑體例改。〕
 □壬戌,烏洛侯國遣使如。初,之居北荒也,鑿石為廟,在烏洛侯西北,以祀其先,高七十尺,深九十步。及烏洛侯使者至,言石廟具在,主遣中書侍郎李敞詣石廟致祭,刻祝文於壁而還,去平城四千餘里。
 □ 河間公 武都王 楊保宗對鎮〔「駱」原作「雒」。注:「雒谷,即駱谷北史作『駱』。」此據注改。〕保宗文德保宗,令閉險自固以叛。或以告,夏,四月,誘執保宗,送平城,殺之。前鎮東司〔「馬」字原無。校:「十二行本『司』下正有『馬』字;本同;校同。」注:「『司』上當有『軍』字;否則『司』下當有『馬』字。」通鑑紀事本末卷十八有「馬」字,據補。「苻」原作「符」,據宋書 氐胡傳資治通鑑考異卷五、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一百二十四改。〕征西從事中郎任朏等遂舉兵立楊文德為主,據白崖考異曰: 氐胡傳云:「拓跋齊聞兵起,遁走,追擊斬,因據白崖。」按後魏 河間公齊傳云:「文德求援於房亮之苻昭啖龍等率眾助文德,斬,擒亮之遂平,以功拜內都大官,卒。」然則宋書誤也。〉分兵取諸戍,進圍仇池,自號征西將軍、三州牧、仇池公考異曰:宋書在三月;魏書在四月,今從之。〉
 □甲午,立皇子廣陵王
 □丁酉,大赦。
 □己亥,主如陰山
 □五月, 古弼上邽高平岍城諸軍擊楊文德注:「『岍城』,意當作『汧城』。」〕文德退走。皮豹子中諸軍至下辯,聞仇池解圍,欲還;遣人謂豹子曰:「人恥敗,必將復來。軍還之後,再舉為難,不如練兵蓄力以待之。不出秋冬,師必至;以逸待勞,無不克矣。」豹子從之。豹子仇池鎮將。
  楊文德遣使來求援。秋,七月,癸丑,詔以文德為都督北秦二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北秦州刺史、武都王文德葭蘆城,以任朏為左司馬;武都陰平 多歸之。
 □甲子,前雍州刺史劉真道南秦二州刺史裴方明坐破仇池減匿金寶及善馬,下獄死。
 □九月,辛〔「辛丑」原作「辛巳」,據魏書 世祖紀下、北史 魏本紀二改。〕主如漠南。甲辰,捨輜重,以輕騎襲柔然。分軍為四道:樂安王 建寧王 各統十五將出東道,樂平王 督十五將出西道,主出中道,中山王 督十五將為後繼。
  主至鹿渾谷,遇敕連可汗。太子言於主曰:「賊不意大軍猝至,宜掩其不備,速進擊之。」尚書令固諫,〔「潔」原作「絜」,據魏書 劉潔傳北史 劉潔傳改;下同。〕以為「賊營中塵盛,其眾必多,出至平地,恐為所圍,不如須諸軍大集,然後擊之。」曰:「塵之盛者,由軍士驚怖擾亂故也,何得營上而有此塵乎!」主疑之,不急擊。柔然遁去。追至石水,不及而還。既而獲柔然候騎曰:「柔然不覺軍至,上下惶駭,引眾北走,經六七日,知無追者,始乃徐行。」主深恨之。自是軍國大事,皆與太子謀之。
  司馬楚之別將兵督軍糧,鎮北將軍封沓亡降柔然,說柔然令擊楚之以絕軍食。俄而軍中有告失驢耳者,諸將莫曉其故,楚之曰:「此必賊遣奸人入營覘伺,割驢耳以為信耳。賊至不久,宜急為之備。」乃伐柳為城,以水灌之令凍;城立而柔然至,冰堅滑,不可攻,乃散走。
 □十一月,將軍姜道盛楊文德合眾二萬攻 濁水戍魏皮豹子、河間公 救之,道盛敗死。
 □甲子,主還,至朔方,下詔令皇太子副理萬機,總統百揆。考異曰: 索虜傳:「與大臣崔氏寇氏不睦,譖之。玄高道人有道術,使祈福,七日七夜。佛貍夢其祖父並怒,手刃向之曰:『汝何故信讒,欲害太子!』佛貍驚覺,下偽詔曰:『王者大業,篡承為重,儲宮嗣紹,百王舊例。自今以往,事無巨細,必經太子然後上聞。』」事節小異,今從後魏書。〉且曰:「諸功臣勤勞日久,皆當以爵歸第,隨時朝請,饗宴朕前,論道陳謨而已,不宜復煩以劇職;更舉賢俊以備百官。」十二月,辛卯,主還平城
 □是歲,沮渠無諱卒,弟安周代立,改元承平〔此段原繫於元嘉二十一年六月末,據柳洪亮 吐魯番出土文書中「建平」、「承平」紀年索隱考証移至此年,並補「是歲」「改元承平」六字。〕考異曰:後魏 沮渠蒙遜傳:「太平真君五年夏,無諱病死,安周代立。」按今西域 高昌故城出土經文,云「歲在己丑。涼王 大且渠安周所供養經」、「大涼王 大且渠安周所供經。承平十五年在丁酉」。然則承平安周年號,其元年在今年癸未年也,本傳「五年」應為「四年」之誤。〉
元嘉二十一年(甲申、紀元二九六一年)北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北涼沮渠無諱承平二年
 □春,正月,己亥,帝耕藉田,大赦。考異曰:宋略「辛酉,藉田,大赦」下有「戊午」,又有「辛酉」,誤也。今從宋書。〉
 □壬寅,太子始總百揆,命侍中、中書監穆壽、司徒崔浩、侍中張黎古弼輔太子決庶政,上書者皆稱臣,儀與表同。
  古弼為人,忠慎質直;嘗以上谷民上書,言苑囿太廣,乞減太半以賜貧民,覽見之,入見主,欲奏其事。〔此段原作「古弼為人,忠慎質直;嘗以上谷苑囿太廣,乞減太半以賜貧民,入見魏主,欲奏其事」注:「據北史 古弼傳:「時上谷人上書,言苑囿過度,人無田業,宜減太半以賜貧者。」蓋上谷代都甚遠,未嘗置苑囿於其地。而道武帝起鹿苑於南臺陰,北距長城,東苞白登,屬之西山,廣輪數十里。天興六年,幸南平城,規度夏屋山黃瓜堆以建新邑。至天賜三年,遂築南宮闕,引溝穿池,廣苑囿,所謂太廣者此也,不在上谷。當以北史為正。」此從注,據魏書 古弼傳北史 古弼傳補「民上書言」「弼覽見之」八字,並改「嘗以」為「有」。〕方與給事中劉樹圍碁,志不在侍坐良久,不獲陳聞。忽起,捽頭,掣下牀,搏其耳,毆其背,曰:「朝廷不治,實爾之罪!」失容,捨碁曰:「不聽奏事,朕之過也,何罪!置之!」具以狀聞,皆可其奏。曰:「為人臣無禮至此,其罪大矣!」出詣公車,免冠徒跣請罪。召入,謂曰:「吾聞築社之役,蹇蹶而築之,端冕而事之,神降之福。然則卿有何罪!其冠履就職。苟有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為之,勿顧慮也。」
  太子課民稼穡,使無牛者借人牛以耕種,而為之芸田以償之,凡耕種二十二畝而芸七畝,大略以是為率。使民各標姓名於田首,以知其勤惰,禁飲酒遊戲者。於是墾田大增。
 □戊申,主詔:「王、公以下至庶人,有私養沙門、巫覡於家者,皆遣詣官曹;過二月十五日不出,沙門、巫覡死,主人門誅。」庚戌,又詔:「王、公、卿、大夫之子皆詣太學,其百工、商賈之子,當各習父兄之業,毋得私立學校;違者,師死,主人門誅。」
 □戊午,南兗州刺史臨川康王 義慶薨。〔此段原無,據宋書 文帝紀補。〕
 □二月,辛未, 中山王 、內都坐大官薛辨、尚書奚眷等八將坐擊柔然後期,斬於都南。
  初,尚書令,久典機要,恃寵自專,主心惡之。及將襲柔然諫曰:「蠕蠕遷徙無常,前者出師,勞而無功;不如廣農積穀以待其來。」崔浩固勸主行,主從之。恥其言不用,欲敗師;主與諸將期會鹿渾谷矯詔易其期。鹿渾谷,欲擊柔然諫止之,使待諸將。鹿渾谷六日,諸將不至,柔然遂遠遁,追之不及。軍還,經漠中,糧盡,士卒多死。陰使人驚軍,勸委軍輕還,不從。以軍出無功,請治崔浩之罪。曰:「諸將失期,遇賊不擊,何罪也!」矯詔事白五原,收,囚之。之北行也,私謂所親曰:「若車駕不返,吾當立樂平王。」聞尚書右丞張嵩家有圖讖,問曰:「劉氏應王,繼國家後,吾有姓名否?」曰:「有姓無名。」聞之,命有司窮治,索家,得讖書。事連南康公 狄鄰皆夷三族,死者百餘人。在勢要,好作威福,諸將破敵,所得財物皆與分之。既死,籍其家,財巨萬。每言之則切齒。
  癸酉,樂平戾王 以憂卒。初,太宗築白臺,〔「魏太宗」原作「魏太主」,據魏書北史,築白臺乃在魏明元帝 泰常二年七月時,非魏太武帝時,據改。〕高二百餘尺。夢登其上,四顧不見人,命術士董道秀筮之,道秀曰:「大吉。」默有喜色。及卒,道秀亦坐棄市。高允聞之,曰:「夫筮者皆當依附爻象,勸以忠孝。王之問道秀也,道秀宜曰:『窮高為亢。曰:「亢龍有悔。」又曰:「高而無民。」皆不祥也,王不可以不戒。』如此,則王安於上,身全於下矣。道秀反之,宜其死也。」
 □庚辰,主幸
 □己丑,江夏王 義恭進位太尉,領司徒。
 □庚寅,以侍中、領右衛將軍沈演之為中領軍,左衛將軍范曄為太子詹事。
 □辛卯,立皇子建平王
 □三月,戊戌,大會于那南池甲辰,還平城〔此段原作「三月,甲辰,魏主還宮」,據魏書 世祖紀下、北史 魏本紀二、嚴衍 資治通鑑補卷一百二十四改。〕
 □癸丑,主遣司空長孫道生統萬
 □夏,四月,乙亥,侍中、太宰、陽平王 杜超為帳下所殺。
 □六月,北部民殺立義將軍衡陽公 莫孤,率五千餘落北走。遣兵追擊之,至漠南,殺其渠帥,餘徙三州為營戶。
 □吐谷渾王 慕利延兄子緯世使者謀降慕利延殺之。是月,緯世叱力延等八人奔叱力延歸義王
 □入中國以來,雖頗用古禮祀天地、宗廟、百神,而猶循其舊俗,所祀神甚眾。崔浩請存合於祀典者五十七所,其餘複重及小神悉罷之。主從之。
 □秋,七月,癸卯, 東雍州刺史沮渠秉謀反,伏誅。
 □八月,乙丑,主畋于河西,尚書令古弼留守。詔以肥馬給獵騎,悉以弱者給之。大怒曰:「筆頭奴敢裁量朕!朕還臺,先斬此奴!」頭銳,故常以筆目之。官屬惶怖,恐并坐誅。曰:「吾為人臣,不使人主盤于遊畋,其罪小;不備不虞,乏軍國之用,其罪大。今蠕蠕方強,南寇未滅,吾以肥馬供軍,弱馬供獵,為國遠慮,雖死何傷!且吾自為之,非諸君之憂也。」聞之,嘆曰:「有臣如此,國之寶也!」賜衣一襲,馬二匹,鹿十頭。
  他日,主復畋於山北,獲麋鹿數千頭。詔尚書發牛車五百乘以運之。詔使已去,主謂左右曰:「筆公必不與我,汝輩不如自以馬運之。」遂還。行百餘里,得表曰:「今秋穀懸黃,麻菽布野,豬鹿竊食;鳥雁侵費,風雨所耗,朝夕三倍。乞賜矜緩,使得收載。」曰:「果如吾言,筆公可謂社稷之臣矣!」
 □主使員外散騎常侍高濟來聘。
 □戊辰,以荊州刺史衡陽王 義季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以南譙王 義宣荊州刺史。初,帝以義宣不才,故不用;會稽公主屢以為言,帝不得已用之。先賜中詔敕之曰:「師護以在西久,比表求還,今欲聽許,以汝代之。師護雖無殊績,潔己節用,通懷期物,不恣群下,聲著西土,為士庶所安,論者乃未議遷之。今之回換,更為汝與師護年時一輩,欲各試其能。汝往,脫有一事減之者,既於西夏交有巨礙,遷代之譏,必歸責於吾矣。此事亦易勉耳,無為使人復生評論也!」師護義季字也。〔「師護義季字也」六字原無,據注補。〕義宣至鎮,勤自課勵,事亦修理。
  庚辰,會稽長公主卒。
 □吐谷渾 叱力延等請師於以討吐谷渾王 慕利延主使晉王 伏羅督諸軍擊之。
 □九月,甲辰,以沮渠安周為都督三州諸軍事、涼州刺史、河西王
 □丁未,主如漠南,將襲柔然柔然 敕連可汗遠遁,乃止。敕連尋卒,子吐賀真立,號處羅可汗
 □ 晉王 伏羅樂都,引兵從間道襲吐谷渾,至大母橋吐谷渾王 慕利延大驚,逃奔白蘭慕利延兄子拾寅河西軍斬首五千餘級,慕利延從弟伏念等率萬三千落降於
 □冬,十月,己卯,以左軍將軍徐瓊兗州刺史,大將軍參軍申恬冀州刺史。徙兗州須昌冀州歷下之弟也。
 □十二月,丙戌,主還平城
 □是歲,沙州入朝于〔「李寶」原作「李竇」,據魏書 李寶傳北史 李寶傳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一百二十四改。〕人留之,以為外都大官。
 □太子率更令何承天元嘉新曆,表上之。以月食之衝知日所在。又以中星檢之,知時冬至日在須女十度,今在斗十七度。又測景校二至,差三日有餘,知今之南至日應在斗十三四度。於是更立新法,冬至徙上三日五時,日之所在,移舊四度。又月有遲疾,前曆合朔,月食不在朔望;注:「『月食』上當有『日』字。」〕今皆以盈縮定其小餘,以正朔望之日。詔付外詳之。太史令錢樂之等奏:皆如承天所上,唯月有頻三大,頻二小,比舊法殊為乖異,謂宜仍舊。詔可。
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紀元二九六二年)北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北涼沮渠安周承平三年
 □春,正月,辛卯朔,始行新曆。初, 京房以十二律中呂上生黃鍾,不滿九寸,更演為六十律。錢樂之復演為三百六十律,日當一管。何承天立議,以為上下相生,三分損益其一,蓋古人簡易之法,猶如古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而京房不悟,謬為六十。乃更設新率,林鍾長六寸一釐,則從中呂還得黃鍾,十二旋宮,聲韻無失。
 □壬辰,以武陵王 駿雍州刺史。帝欲經略,故以駿襄陽
 □主使散騎常侍宋愔來聘。
 □二月,甲戌,立皇子東海王〔「褘」原作「禕」,據宋書 孝武帝紀廬江王褘傳南史 宋本紀二、宋宗室及諸王傳下、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一百二十四改。〕義陽王
 □三月,主如上黨,西至吐京,討徙叛,出配郡縣。〔「魏主如上黨」以下原繫於「二月」段,據陳垣 二十史朔閏表,本年曆閏正月,曆二月當曆三月,今移之。〕
 □夏,四月,庚申,主還平城〔「還平城」原作「還宮」,據通鑑體例改。〕
 □詔:「諸疑獄皆付中書,以經義量決。」〔「庚申」以下二段原繫於「三月」段,據陳垣 二十史朔閏表,本年曆閏正月,曆三月當曆四月,今移之。〕
 □五月,庚戌,主遣征西大將軍高涼王 等擊吐谷渾王 慕利延白蘭秦州刺史封敕文、安遠將軍乙烏頭慕利延兄子什歸枹罕
 □河西之亡也,鄯善人以其地與鄰,大懼,曰:「通其使人,知我國虛實,取亡必速。」乃閉斷道,〔「魏」字原無,據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一百二十四補。〕使者往來,輒抄劫之。由是西域不通者數年。主使散騎常侍萬度歸涼州以西兵擊鄯善〔「庚戌」以下二段原繫於「四月」段,據陳垣 二十史朔閏表,本年曆閏正月,曆四月當曆五月,今移之,並補「五月」二字。〕
 □六月,考異曰:後魏 天象志:「太平真君六年六月戊子朔,日有食之。」按宋書南史 ,是年無日食,今不取。〉壬辰,主北巡。
 □帝謀伐,罷南豫州豫州。辛亥,以南豫州刺史南平王 豫州刺史。
 □秋,七月,己未,以尚書僕射孟顗為左僕射,中護軍何尚之為右僕射。
 □乙酉,以南兗州刺史義季徐州刺史。〔此段原無,據宋書 文帝紀補。〕
 □武陵王 駿將之鎮,時緣猶為寇,水陸梗礙;駿分軍遣撫軍中兵參軍沈慶之掩擊,大破之。駿至鎮,斷驛道,欲攻隨郡隨郡太守河東 柳元景募得六七百人,邀擊,大破之。遂平諸,獲七萬餘口。溳山 最強,沈慶之討平之,獲三萬餘口,徙萬餘口於建康
 □吐谷渾 什歸軍將至,棄城夜遁。八月,丁亥,封敕文枹罕,分徙其民千家還上邽,留乙烏頭枹罕
 □ 萬度歸敦煌〔「魏」字原無,今補其國名。〕留輜重,以輕騎五千渡流沙,襲鄯善。壬辰,鄯善王 真達面縛出降。考異曰:本紀作「真達興」,今從西域傳。〉度歸留軍屯守,與真達平城西域復通。
 □主如陰山之北,發諸州兵三分之一,各於其州戒嚴,以須後命。徙諸種雜民五千餘家於北邊,令就北畜牧,以餌柔然
 □壬寅, 高涼王 軍至頭城〔「最」原作「寧」,據嚴衍 資治通鑑補卷一百二十四引魏書 世祖紀下、北史 魏本紀二改。〕吐谷渾王 慕利延擁其部落西渡流沙。吐谷渾 之子被囊逆戰,擊破之;被囊遁走,中山公 杜豐率精騎追之,度三危,至雪山,生擒被囊吐谷渾 什歸乞伏熾磐之子成龍,皆送平城慕利遂西入于闐〔「延」字原無,據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一百二十四補。〕殺其王,據其地,死者數萬人。
 □九月,癸酉,衡陽王 義季武帳岡將行,敕諸子且勿食,至會所設饌;日旰,不至,有飢色。乃謂曰:「汝曹少長豐佚,不見百姓艱難。今使汝曹識有飢苦,知以節儉御物耳。」
  裴子野論曰:善乎太祖之訓也!夫侈興於有餘,儉生於不足。欲其隱約,莫若貧賤!習其險艱,利以任使;達其情偽,易以躬臨。太祖若能率此訓也,難其志操,卑其禮秩,德立,然後授以政事,則無怠無荒,可播之於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枝,崇樹襁褓;後世遵守,迭據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絕咽於衾衽者動數十人。國之存亡,既不是繫,早肆民上,非善誨也。
 □民間訛言「滅」,盧水胡 蓋吳聚眾反於杏城,諸種爭應之,有眾十餘萬,遣其黨趙綰來,上表自歸。冬,十月,戊子,長安鎮副將拓跋紇率眾討紇敗死。眾愈盛,民皆渡南山主發高平 敕勒騎赴長安,命將軍叔孫拔領攝三州兵屯北。
 □十一月,冀州民造浮橋於碻磝津
 □蓋吳遣別部帥白廣平,西掠 新平〔「魏」字原無,今補其國名。〕安定皆聚眾應之。又分兵東掠臨晉東,〔「已」原作「巴」。注:「『巴』誤『已』。」校:「本正作『已』。」此據二注改。〕將軍章直擊破之,溺死於者三萬餘人。又遣兵西掠至長安,將軍叔孫拔與戰於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
  河東蜀 薛永宗聚眾以應,襲擊聞喜聞喜縣無兵仗,令憂惶無計;縣人裴駿厲鄉豪擊之,永宗引去。
  主命薛謹之子糾合宗、鄉,壁於際,以斷二寇往來之路。庚午,主使殿中尚書拓跋處直等將二萬騎討薛永宗,殿中尚書乙拔將三萬騎討蓋吳西平公 寇提將萬騎討白廣平自號天台王,署置百官。
 □辛未,主還平城〔「還平城」原作「還宮」,據通鑑體例改。〕
 □選六州驍騎二萬,使永昌王 高涼王 分將之為二道,掠以北,徙之民以實河北
 □癸未,主西巡。
 □初,魯國 孔熙先博學文史,兼通數術,有縱橫才志;為員外散騎侍郎,不為時所知,憤憤不得志。父默之廣州刺史,以贓獲罪,大將軍彭城王 義康為救解得免。及義康豫章熙先密懷報效。且以為天文、圖讖,帝必以非道晏駕,由骨肉相殘;江州應出天子。以范曄志意不滿,欲引與同謀,而熙先素不為所重。太子中舍人謝綜之甥也,熙先傾身事之。熙先相識。
  熙先家饒於財,數與博,故為拙行,以物輸之。既利其財,又愛其文藝,由是情好款洽。熙先乃從容說曰:「大將軍英斷聰敏,人神攸屬,失職南垂,天下憤怨。小人受先君遺命,以死報大將軍之德。頃人情騷動,天文舛錯,此所謂時運之至,不可推移者也。若順天人之心,結英豪之士,表裡相應,發於肘腋;然後誅除異我,崇奉明聖,號令天下,誰敢不從!小人請以七尺之軀,三寸之舌,立功立事而歸諸君子,丈人以為何如?」甚愕然。熙先曰:「昔毛玠竭節於魏武張溫畢議於孫權,彼二人者,皆國之俊乂,豈言行玷缺,然後至於禍辱哉!皆以廉直勁正,不得久容。丈人之於本朝,不深於二主,人間雅譽,過於兩臣,讒夫側目,為日久矣,比肩競逐,庸可遂乎!近者殷鐵一言而劉班碎首,彼豈父兄之讎,百世之怨乎?所爭不過榮名勢利先後之間耳。及其末也,唯恐陷之不深,發之不早;戮及百口,猶曰未厭。是可為寒心悼懼,豈書籍遠事也哉!今建大勳,奉賢哲,圖難於易,以安易危,享厚利,收鴻名,一旦包舉而有之,豈可棄置而不取哉!」猶疑未決。熙先曰:「又有過於此者,愚則未敢道耳。」曰:「何謂也?」熙先曰:「丈人奕葉清通,而不得連姻帝室,人以犬豕及相遇,而丈人曾不恥之,欲為之死,不亦惑乎!」門無內行,故熙先以此激之。默然不應,反意乃決。
  沈演之並為帝所知,先至,必待演之俱入,演之先至,嘗獨被引,以此為怨。累經義康府佐,中間獲罪於義康謝綜及父,皆為義康所厚,義康女。義康記室參軍,自豫章還,申義康意於,求解晚隙,復敦往好。大將軍府史仲承祖,有寵於義康,聞熙先有謀,密相結納。丹陽徐湛之,素為義康所愛,承祖因此結事湛之,告以密計。道人法略、尼法靜,皆感義康舊恩,並與熙先往來。法靜妹夫許曜,領隊在臺,許為內應。法靜豫章熙先付以牋書,陳說圖讖。於是密相署置,及素所不善者,並入死目。熙先又使弟休先作檄文,稱:「賊臣趙伯符肆兵犯蹕,禍流儲宰。湛之等投命奮戈,即日斬伯符首及其黨羽。今遣護軍將軍臧質奉璽綬迎彭城王正位辰極。」熙先以為舉大事宜須以義康之旨諭眾,又詐作義康湛之書,令誅君側之惡,宣示同黨。
  帝之宴武帳岡也,等謀以其日作亂。許曜侍帝,扣刀目不敢仰視。俄而座散,徐湛之恐事不濟,密以其謀白帝。帝使湛之具探取本末,得其檄書,選署姓名,上之。帝乃命有司收掩窮治。其夜,呼置客省,先於外收熙先兄弟,皆款服。帝遣使詰問猶隱拒;熙先聞之,笑曰:「凡處分、符檄、書疏,皆所造,云何於今方作如此抵蹋耶?」帝以墨跡示之,乃具陳本末。
  明日,仗士送付廷尉。熙先望風吐款,辭氣不橈。奇其才,遣人慰勉之曰:「以卿之才而滯於集書省,理應有異志,此乃我負卿也。」又責前吏部尚書何尚之曰:「使孔熙先年將三十作散騎郎,那不作賊!」熙先於獄中上書謝恩,且陳圖讖,深戒以骨肉之禍,曰:「願且勿遺棄,存之中書。若囚死之後,或可追錄,庶九泉之下,少塞釁責。」
  在獄為詩曰:「雖無嵇生琴,庶同夏侯色。」本意謂入獄即死,而窮治其獄,遂經二旬,更有生望。獄吏戲之曰:「外傳詹事或當長繫。」聞之,驚喜。熙先笑之曰:「詹事疇昔攘袂瞋目,躍馬顧盼,自以為一世之雄;今擾攘紛紜,畏死乃爾!設令賜以性命,人臣圖主,何顏可以生存!」
  十二月,乙未,熙先及其子弟、黨羽皆伏誅。母至市,涕泣責,以手擊頸,色不怍;妹及妓妾來別,悲涕流漣。曰:「舅殊不及夏侯色。」收淚而止。
  謝約不預逆謀,見兄熙先遊,常諫之曰:「此人輕事好奇,不近於道,果銳無檢,未可與狎。」不從而敗。母以子弟自蹈逆亂,獨不出視。曰:「姊今不來,勝人多矣。」
  收籍家,樂器服玩,並皆珍麗,妓妾不勝珠翠。母居止單陋,唯有一廚盛樵薪;弟子冬無被,叔父單布衣。
  裴子野論曰:夫有逸群之才,必思沖天之據;蓋俗之量,則憤常均之下。其能守之以道,將之以禮,殆為鮮乎!劉弘仁范蔚宗皆忸志而貪權,矜才以徇逆,累葉風素,一朝而隕。嚮之所謂智能,翻為亡身之具矣。
 □徐湛之所陳多不盡,為等辭所連引,赦不問。臧質之子也,先為二州刺史,與厚善,敗,以為義興太守。
  有司奏削彭城王 義康爵,收付廷尉治罪。丁酉,詔免義康及其男女皆為庶人,絕屬籍,徙付安成郡;以寧朔將軍沈邵安成相,領兵防守。之兄也。義康安成,讀書,見淮南厲王 事,廢書嘆曰:「自古有此,我乃不知,得罪為宜也。」
  庚〔「庚戌」原作「庚成」,據宋書 文帝紀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一百二十四改。〕以前豫州刺史趙伯符為護軍將軍。伯符孝穆皇后之弟子也。
 □初,江左二郊無樂,宗廟雖有登歌,亦無二舞。是歲,南郊始設登歌。
 □安南、平南將軍府移書兗州〔「將軍」二字原無。注「安南、平南二將軍府。」此據胡注補「將軍」二字。〕以南國僑置諸州多濫北境名號;又欲遊獵具區。兗州答移曰:「必若因土立州,則彼立,豈有其地?復知欲遊獵具區,觀化南國。開館飾邸,則有司存;呼韓,厥儀未泯,饋餼之秩,每存豐厚。」
元嘉二十三年(丙戌、紀元二九六三年)北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北涼沮渠安周承平四年
 □春,正月,庚申,尚書左僕射孟顗罷。
 □戊辰,主軍至東雍州,臨薛永宗壘,崔浩曰:「永宗未知陛下自來,眾心縱弛。今北風迅疾,宜急擊之。」主從之,庚午,圍其壘。永宗出戰,大敗,與家人皆赴汾水死。其族人安都先據弘農,棄城來奔。
  辛未,主南如汾陰,濟,至洛水橋。聞蓋吳長安北,北地無穀草,欲渡南,循而西;以問崔浩,對曰:「夫擊蛇者先擊其首,首破則尾不能掉。今蓋吳營去此六十里,輕騎趨之,一日可到,到則破之必矣。破,南向長安亦不過一日,一日之乏,未至有傷。若從南道,則徐入北山,猝未可平。」不從,自南向長安,庚辰,至戲水眾聞之,悉散入北山,〔「北」下原有「地」字。注:「『地』字衍。」魏書 崔浩傳亦無此字,據刪。〕軍無所獲。悔之。二月,丙戌,長安,丙申,如盩厔,歷陳倉,還,如雍城,所過誅民、蓋吳通謀者。乙拔等諸軍大破蓋吳杏城
  復遣使上表求援,詔以為都督諸軍事、雍州刺史、北地公,使二州發兵屯境上,為聲援;遣使賜印一百二十一紐,使隨宜假授。
 □初,林邑王 范陽邁,雖遣使入貢,而寇盜不絕,所貢亦薄陋;帝遣交州刺史檀和之討之。南陽 宗愨,家世儒素,獨好武事,常言「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及和之林邑自奮請從軍。詔以為振武將軍,和之為前鋒。陽邁聞軍出,遣使上表請還所掠日南民,輸金一萬斤,銀十萬斤。帝詔和之:「若陽邁果有款誠,亦許其歸順。」和之朱梧戍,遣府戶曹參軍姜仲基等詣陽邁陽邁執之;和之乃進軍圍林邑范扶龍區粟城陽邁遣其將范毗沙達救之,宗愨潛兵迎擊毗沙達,破之。
 □主與崔浩皆信重寇謙之,奉其道。素不喜佛法,每言於主,以為佛法虛誕,為世費害,宜悉除之。及主討蓋吳,至長安,入佛寺,沙門飲從官酒;從官入其室,見大有兵器,出以白怒曰:「此非沙門所用,必與蓋吳通謀,欲為亂耳。」命有司案誅闔寺沙門,閱其財產,大得釀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以萬計,又為窟室以匿婦女。因說悉誅天下沙門,毀諸經像,從之。寇謙之固爭,不從。先盡誅長安沙門,焚毀經像,并敕留臺下四方,令一用長安法。三月,〔「三月」二字原無,據魏書 世祖紀下、北史 魏本紀二補。〕詔曰:「昔後漢荒君,信惑邪偽以亂天常,自古九州之中,未嘗有此。夸誕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莫不眩焉。由是政不行,禮義大壞,九服之內,鞠為丘墟。朕承天緒,欲除偽定真,復之治。其一切盪除,滅其蹤跡。自今已後,敢有事神及造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有非常之人,然後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歷代之偽物!有司宣告征鎮諸軍、刺史,諸有浮圖形像及經,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太子素好佛法,屢諫不聽;乃緩宣詔書,使遠近豫聞之,得各為計,沙門多亡匿獲免,或收藏經像,唯塔廟在境者無復孑遺。
 □主徙長安工巧二千家於平城。還,至洛水,分軍誅李閏
 □太原 顏白鹿私入境,為人所得,將殺之,詐云青州刺史杜驥使其歸誠。人送白鹿平城主喜曰:「我外家也。」使崔浩作書與,且命永昌王 高涼王 將兵迎,攻冀州刺史申恬歷城杜驥遣其府司馬夏侯祖歡等將兵救歷城人遂寇三州,至東而還,殺掠甚眾,北邊騷動。考異曰:宋文帝紀:「三月,索虜,刺史申恬破之。」魏太武紀:「二月,永昌王 高平,擒劉義隆王章,略金鄉方與,遷其民五千家於北。高涼王 濟南 東平陵,遷其民六千餘家於北。」蓋各據奏到之月書之耳。 索虜傳又云:「虜破掠太原,得四千餘口。」蓋人夸張其數,故不同耳。〉
  帝以寇為憂,諮訪群臣。御史中丞何承天上表,以為:「凡備匈奴之策,不過二科:武夫盡征伐之謀,儒生講和親之約。今若欲追蹤,自非大田,內實,使民有贏儲,野有積穀,然後發精卒十萬,一舉蕩夷,則不足為也。若但欲遣軍追討,報其侵暴,則彼必輕騎奔走,不肯會戰;徒興巨費,不損於彼,報復之役,將遂無已。斯策之最末者也。安邊固守,於計為長。臣竊以之霸,才均智敵,之間,不居各數百里。何者?斥候之郊,非耕牧之地,故堅壁清野以候其來,整甲繕兵以乘其弊;保民全境,不出此塗。要而歸之,其策有四:一曰移遠就近。今舊民及冀州新附,在界首者三萬餘家,可悉徙置大峴之南,以實內地。二曰多築城邑以居新徙之家,假其經用,春夏佃牧,秋冬入保。寇至之時,一城千家,堪戰之士,不下二千,其餘羸弱,猶能登陴鼓譟,足抗群虜三萬矣。三曰纂偶車牛以載糧械。計千家之資,不下五百耦牛,為車五百輛,參合鉤連以衛其眾;設使城不可固,平行趨險,賊所不能干,有急徵發,信宿可聚。四曰計丁課仗。凡戰士二千,隨其便能,各自有仗,素所服習,銘刻由己,還保輸之於庫,出行請以自〔「衛」原作「新」,據嚴衍 資治通鑑補卷一百二十四引宋書 何承天傳改。〕弓簳利鐵,民不得者,官以漸充之。數年之內,軍用粗備矣。近郡之師,遠屯,功費既重,嗟怨亦深,以臣料之,未若即用彼眾之易也。今因民所利,導而率之,兵強而敵不戒,國富而民不勞,比於優復隊伍,坐食糧廩者,不可同年而校矣。」
 □ 金城 〔「囧」原作「固」,據嚴衍 資治通鑑補卷一百二十四引北史 魏本紀二、封敕文傳改;下同。〕天水 梁會,與雜民萬餘戶據上邽東城反,攻逼西城。二州刺史封敕文拒却之。萬餘人,休官屠各二萬餘人皆起兵應敕文,斬之,餘眾推為主,與敕文相攻。
 □夏,四月,甲申,主至長安
 □丁未,大赦。
 □仇池李洪聚眾,自言應王;梁會求救於氐王 楊文德文德曰:「兩雄不並立,若須我者,宜先殺。」斬之,送首於文德。五月,癸亥,主遣安豐公 閭根率騎赴上邽,未至,棄東城走。敕文先掘重塹於外,〔「封」字原無,今補其姓。〕嚴兵守之,格鬪從夜至旦。敕文曰:「賊知無生路,致死於我,多殺傷士卒,未易克也。」乃以白虎幡宣告眾,降者赦之,眾遂潰;分兵追討,悉平之。略陽王元達聚眾屯松多川敕文又討平之。
 □蓋吳兵屯杏城〔「收」原作「牧」,據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一百二十四改。〕自號秦地王,聲勢復振。主遣永昌王 高涼王 督北道諸軍討之。
 □檀和之等拔區粟,斬范扶龍,乘勝入象浦林邑王 陽邁傾國來戰,以具裝被象,前後無際。宗愨曰:「吾聞外國有獅子,威服百獸。」乃製其形,與象相拒,象果驚走,林邑兵大敗。和之遂克林邑考異曰:本紀在六月,在五月。當是六月賞檀和之等。今從。〉陽邁父子挺身走。所獲未名之寶,不可勝計,宗愨一無所取,還家之日,衣櫛蕭然。
 □六月,癸未朔,日有食之。
 □甲申,三州兵二萬人屯長安 南山諸谷,以備蓋吳竄逸。丙戌,又發四州十萬人築畿上塞圍,起上谷,西至,廣縱千里。
 □帝築北隄,立玄武湖,築景陽山華林園
 □秋,七月,辛未,以散騎常侍杜坦青州刺史。之兄也。初,杜預之子,避亂,居河西,仕張氏前秦涼州,子孫始還中。高祖後秦兄弟從高祖。時諸族方盛,北人晚渡者,朝廷悉以傖荒遇之,雖復人才可施,皆不得踐清塗。嘗與金日磾,曰:「恨今無復此輩人!」曰:「日磾假生今世,養馬不暇,豈辦見知!」變色曰:「卿何量朝廷之薄也!」曰:「請以臣言之:臣本中華高族,晉氏喪亂,播遷土,世業相承,不殞其舊;直以南渡不早,便以荒傖賜隔。日磾人,身為牧圉;乃超登內侍,齒列名賢。聖朝雖復拔才,臣恐未必能也。」默然。
 □八月, 高涼王 等破蓋吳,獲其二叔;諸將欲送詣平城長安鎮將陸俟曰:「長安險固,風俗豪忮,平時猶不可忽,況承荒亂之餘乎!今不斬,則長安之變未已也。一身潛竄,非其親信,誰能獲之!若停十萬之眾以追一人,又非長策。不如私許叔,免其妻子,使自追,擒之必矣。」諸將咸曰:「今賊黨眾已散,唯一身,何所能至?」曰:「諸君不見毒蛇乎!不斷其首,猶能為害。天性凶狡,今若得脫,必自稱王者不死,以惑愚民,為患愈大。」諸將曰:「公言是也。但得賊不殺,而更遣之,若遂往不返,將何以任其罪?」曰:「此罪,我為諸君任之。」高涼王 亦以計為然,遂赦二叔,與刻期而遣之。及期,叔不至,諸將皆咎曰:「彼伺之未得其便耳,必不負也。」後數日,叔果以首來,傳詣平城考異曰: 索虜傳云:「屠各反,自攻之,為流矢所中死。吾生率眾入木面山,尋皆破散。」今從魏書。〉永昌王 等討餘黨白廣平路那羅等,悉平之。以陸俟為內都大官。
  會安定 盧水胡 劉超等聚眾萬餘人反,主以威恩著於中,復加都督二州諸軍事,鎮長安,謂曰:「中奉化日淺,恩信未洽,吏民數為逆亂。今朕以重兵授卿,則等必同心協力,據險拒守,未易攻也;若兵少,則不能制賊;卿當自以方略取之。」乃單馬之鎮。等聞之,大喜,以為無能為也。
  既至,諭以成敗,誘納女,與為姻戚以招之;自恃其眾,猶無降意。乃率其帳下親往見使人逆謂曰:「從者過三百人,當以弓馬相待;不及三百人,當以酒食相供。」乃將二百騎詣設備甚嚴,縱酒盡醉而還。頃之,復選敢死士五百人出獵,因詣營;約曰:「發機當以醉為限。」既飲,陽醉,上馬大呼,手斬首,士卒應聲縱擊,殺傷千數,遂平之。主徵還,為外都大官。
 □是歲,吐谷渾復還舊土。

沒有留言:

高句麗年號

 從好太王建元永樂開始,至寶藏王共10王,其中長壽王及安原王至少有3個年號,平原王至少有2個年號,因此保守估計高句麗最少使用15個以上的年號。 好太王,391-412在位 永樂391-412 22 長壽王,412-491在位 □□413-? 延壽451-? 建興472-? 文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