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國志卷之二十(一)
交聘記下
聘使名稱
遼 宋初和,即通慶弔;澶淵之後,信使益頻。準其任務,如下:賀鄰邦皇太后、皇帝或皇后正旦者,曰賀正旦國信使;簡稱正旦使、賀正使。賀鄰邦皇太后、皇帝或皇后生辰者,曰賀生辰國信使;簡稱生辰使。以本朝皇太后或皇帝崩逝告鄰邦者,曰告哀使;以本朝大行皇太后或皇帝遺留物饋遺鄰邦者,曰遺留禮信使或遺留國信使;簡稱遺留使。以本朝新皇帝即位告於鄰邦者,曰皇帝登寶位國信使;簡稱登位使。奠祭鄰邦大行皇太后或皇帝者,曰奠祭國信使;簡稱祭奠使。弔慰鄰邦皇太后或皇帝者,曰弔慰國信使;簡稱弔慰使。賀鄰邦新皇帝登位者,曰賀登位國信使;簡稱賀登位使。賀鄰邦皇太后受冊者,曰賀冊禮國信使;簡稱賀冊禮使。答謝鄰邦弔賀者,曰回謝禮信使;簡稱回謝使。普通聘問或有所報告要求於鄰邦者,曰國信使;簡稱泛使。答聘或因鄰邦請求而遣人有所磋商者,曰答謝國信使。亦稱回謝使。
正旦、生辰二使皆每年互遣,泛使則無定期,餘皆因事選派,亦無固定年月。又告哀僅遣一使,泛使亦有時與之同,其他則有正有副,而下使通稱大使。又使皆有隨員以助瑣事,依其職位分上、中、下三等,是為三節人從,約在百人之數。
國書稱謂
兩國交聘,國信使副必攜本國君后致鄰邦君后之國書,以昭大信。國書中兩國君后相互之稱謂,前後不同。初通和時,契丹致宋之國書於敘事前冠以「大契丹皇帝謹書於大宋皇帝闕下」等字樣;而宋致契丹之國書則冠以「大宋皇帝謹書於大契丹皇帝闕下」等字樣。景德以還,制乃稍變。澶淵之盟,聖宗以宋真宗年齒較長,以宋帝為兄,爾自屈為弟也。而後興宗於宋仁宗為弟,故致仁宗書冠辭為「大契丹皇帝謹書於兄大宋皇帝闕下」;宋仁宗於道宗為伯父,故致道宗書冠辭為「伯大宋皇帝致書於侄大契丹皇帝闕下」;宋英宗於道宗為兄,故致道宗書冠辭為「兄大宋皇帝致書於弟大契丹皇帝闕下」;宋神宗於道宗為侄,故致道宗書冠辭為「侄大宋皇帝謹致書於叔大遼皇帝闕下」;宋哲宗於道宗為侄孫,故致道宗書冠辭為「侄孫大宋皇帝謹致書於叔祖大遼皇帝闕下」;道宗致宋仁、英、神、哲四宗書,亦稱為伯、為兄、為侄、為侄孫也。例暫付闕疑。宋徽宗於天祚為弟,故致書稱為兄;天祚致宋徽宗書亦稱為弟也。例暫付闕疑。
若皇后、皇太屧及太皇太后亦有時通慶弔,國書上自有適當稱謂。禮,叔嫂不通問,兄公與弟婦自更無通問可言。故兩國帝后同行輩者,例不直接致書,即遣使,亦由皇帝轉達,其行輩長者,則依世俗之稱,如道宗母太后蕭氏於宋仁宗為帝婦,於宋英宗為叔母,於宋神宗為叔祖母,故宋英宗致書冠辭為「侄大宋皇帝謹致書於嬸大契丹皇太后闕下」。宋神宗致書冠辭為「侄孫大宋皇帝謹致書於嬸大遼皇太后闕下」是也。
兩國使節名目不一,國書措辭自異。惟格式,大祗皆首段為互相稱謂之冠辭,中段敘事,末段為使副銜名,少有不同者。國書可分二類:曰致書,曰回書。致書者,由本國使副攜呈鄰邦君后之書也。又可分為三種:一曰直接致書,即一國君后直接致鄰邦君后之書。如元祐中宋哲宗賀道宗正旦國書之式:「正月一日,侄孫大宋皇帝謹致書於叔祖大遼皇帝闕下:歲曆更端,方春陽之發育:鄰邦繼好,宜壽祉之綏將。善頌所深,名言曷既。今差某官充正旦國信使副。有少禮物,具諸別幅。專奉書陳賀,不次。謹白。」二曰轉達之書,即一國母后囑皇帝代致書鄰邦皇帝者,如元祐中宣仁聖烈太后崩,宋哲宗轉致遺物與道宗國書之式:「十月一日,侄孫大宋皇帝謹致書於叔祖大遼皇帝闕下:閔凶如昨,茶苦至深。奉慈幄之遺言,達寶鄰之永信,特馳使介,往致物儀。今某官充大行太皇太后遺留禮信使副。其禮物具諸別幅。專奉書,不次。謹白。」亦有一國皇帝致書鄰邦皇帝請代致意於其母后者。如嘉祐中宋仁宗請道宗代賀其母正旦國書之式:「伯大宋皇帝致書於侄大契丹皇帝闕下:歲籥更端,物華蕃始,想極親闈之奉,舉迎邦祉之休。觀篤善鄰,禮中常聘,庶因晨夕,為道誠悰。今差某官充皇太后正旦國信使副。有少禮物,具諸別幅。專奉書披述,不宣。白。」三曰附候之書,即遣使賀鄰邦帝或后時,附書致意於其后或帝。例暫付闕疑。回書者,由來使攜回呈其帝君后之書也。亦可分為三種:一曰直接回書,即一國君后直接回謝鄰邦君后之書。如嘉祐中宋仁宗回謝道宗遣使賀生辰書之式:「伯大宋皇帝致書於侄大契丹皇帝闕下:乾陽正月,紀兹載誕之辰;鄰聘修歡,貺以千齡之祝。書言既縟,禮幣兼豐,感著月私,敷陣罔罄。今某官等回,得奉書陳謝,不宣。白。」二曰轉達回書,即一國母后囑皇帝代回謝鄰邦皇帝之書,如元祐中宣仁聖烈太后囑宋哲宗代謝道宗遣使賀生辰書之式:「侄孫大宋皇帝致書於叔祖大遼皇帝闕下:執炬乘時,遘親闈之誕日:占書講信,欽鄰國之彞儀。已恭達於慈顏,俾復修於報禮,其為感懌,未易敷宣。今差某官等回,專奉書陳謝,不宣。謹白。」亦有一國皇帝回書鄰邦皇帝請代致謝於其母后者。如嘉祐中宋仁宗回道宗請代謝其母遣使賀生辰書之式:「伯大宋皇帝致書於侄大契丹皇帝闕下:壽節屆期,鄰歡惇契,仍導柔慈之旨,過申延祝之言。兼厚物容,用增刻著,顓希侍次,達此悰誠。今某官等回,專奉書陳謝,不宣。白。」三曰回附候書,即得鄰邦君后附帶問候時所致答謝之書。如元祐中道宗遣使賀宋宣仁聖烈太后生辰,附書問候哲宗,其回書式:「玉律回秋,寶鄰修好,因乘軺之使介,窺溫溢書之書詞。方履初涼,克綏繁祉,更祈頤護,用協願言。」
按喪葬、正旦、弔賀鄰邦帝后之使,各皆同時派遣。對帝對后,既有專使,自有國書,無庸附帶問候。惟生辰月日,帝后少能相同,必依誕期,分別命使致賀,而為禮貌周全計,於是賀帝誕者附候於后,賀后者附候於帝。附候之禮創於澶淵盟後,李燾紀其原起曰:「景德二年二月癸卯,命孫僅為契丹國母生辰使。國母書外,別致書問候國主而已。自是至國母卒,皆然。」惟賀登位賀冊禮,只限於帝或后一人,與生辰使附候之書無甚差異也。
南北朝饋獻禮物
契丹賀宋朝生日禮物
宋朝皇帝生日,北朝所獻:刻絲花羅御樣透背御衣七襲或五襲,七件紫青貂鼠翻披或銀鼠鵝項鴨頭納子,塗金銀裝箱,金龍水晶帶,銀匣副之,錦緣帛皺皮鞾,金玦束(京)皂白熟皮鞾鞵,細錦透背清平內製御樣、合線摟機綾共三百匹,塗金銀龍鳳鞍勒、紅羅匣金線方韉二具,白楮皮黑銀鞍勒、氈韉二具,綠褐楮皮鞍勒、海豹皮韉二具,白楮皮裹筋鞭一條,紅羅金銀線綉雲龍紅錦器仗一副,黃樺皮纏楮皮弓一,紅錦袋皂雕翎羱角骲頭箭十,青黃鵰翎箭十八,法漬法麯麪麴酒二十壺,蜜晒山菓十束欞椀,蜜漬山菓十束欞,疋列山梨柿四束欞,榛栗、松子、郁李子、黑郁李子、麪棗、楞梨、堂梨二十箱,麪秔麋梨粆十椀,蕪萸白鹽十椀,青鹽十椀,牛、羊、野猪、魚、鹿腊二十二箱,御馬六匹,散馬二百匹。
正旦,御衣三襲,鞍勒馬二匹,散馬一百匹。國母又致御衣綴珠貂裘、細錦刻絲透背、合線御綾羅綺紗縠御樣,果實、雜粆、腊肉凡百品,水晶鞍勒,新羅酒,青白鹽。國主或致戎器賓鐵刀,鷙禽曰海東青之類。
承天節,又遣庖人持本國異味,前一日就禁中造食以進御云。
宋朝賀契丹生辰禮物
契丹帝生日,南宋遺金酒食茶器三十七件,衣五襲,金玉帶二條,烏皮、白皮鞾二量,紅牙笙笛,觱栗,拍板,鞍勒馬二匹,纓複鞭副之,金花銀器三十件,銀器二十件,錦綺透背、雜色羅紗綾縠絹二千匹,雜綵二千匹,法酒三十壺,的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鹽蜜菓三十罐,乾菓三十籠。其國母生日,約此數焉。
正旦,則遺以金花銀器、白銀器各三十件,雜色羅紗綾縠絹二千匹,雜綵二千匹。
契丹每歲國使入南宋境,宋遣常參官、內職各一人,假少卿、監、諸司使以上接伴。內諸司供帳,分為三番,內臣主之。至白溝驛賜設,至貝州賜茶、藥各一銀合,至大名府又賜設,及畿境,遣開封府判官勞之,又命臺省官、諸司使館伴迓於班荊館,至都亭驛各賜金花、銀灌器、錦衾褥。朝見日,賜大使金塗銀冠、皂羅氈冠、衣八件、金鞢帶、烏皮鞾、銀器二百兩、綵帛二百匹;副使皂紗折上巾、衣七件、金帶、象笏、烏皮鞾、銀器一百兩、綵帛二百匹、鞍勒馬各一匹。其從人,上節十八人,各練鵲錦襖及衣四件、銀器二十兩、綵帛三十匹;中節二十人,各寶照錦襖及衣三件、銀器十兩、綵帛二十匹;下節八十五人,各紫綺襖及衣四件、銀器十兩、綵帛二十匹,並加金塗銀帶。上節、中節又加綵(絲)鞵。就館,賜生餼,大使秔、粟各十石,麵二十石、羊五十、法酒、糯米酒各十壺,副使秔、粟各七石,麵十五石、羊三十、法酒、糯米酒各十壺。
承天節各別賜衣一襲。
遇立春,各賜金塗銀鏤幡勝、春盤。又命節帥就玉津園伴射弓,賜來使銀飾箭筒、弓一、箭二十;其中的,又賜窄袍、衣五件,金束帶、鞍勒馬。
在館遇節序,則遣臣賜設。
辭日,長春殿賜酒五行,賜大使盤裘暈錦窄袍及衣六件、銀器二百兩、綵帛一百匹。副使紫花羅窄袍及衣六件、銀器一百兩、綵帛一百匹,並加金束帶、雜色羅、錦、綾、絹百匹。從人各加紫綾花絁錦袍及銀器、綵帛。
將發,又賜銀瓶、合盆、紗羅、注椀等。又令近臣餞于班荊館,開封府推官餞于郊外,接伴大使、副使復為送伴,緣路累賜設。
外國貢進禮物
新羅國貢進物件
金器二百兩 金抱肚一條五十兩 金鈔鑼五十兩 金鞍轡馬一匹五十兩 紫花綿紬一百匹 白綿紬五百匹 細布一千匹 麄布五千匹 銅器一千斤 法清酒醋共一百瓶 腦元茶十斤 藤造器物五十事 成形人參不定數 無灰木刀擺十箇 細紙墨不定數目
本國不論年歲,惟以八節貢獻,人使各帶正官,惟稱陪臣。
橫進物件
粳米五百石 糯米五百石 織成五彩御衣金不定數
契丹每次回賜物件
犀玉腰帶二條 細衣二襲 金塗鞍轡馬二匹 素鞍轡馬五匹 散馬二十匹弓箭器仗二副 細綿綺羅綾二百匹 衣著絹一千匹 羊二百口 酒菓子不定數
並命刺史已上官充使,一行六十人,直送入本國。
契丹賜奉使物件
金塗銀帶二條 衣二襲 錦綺三十疋 色絹一百匹 鞍轡馬二匹 散馬五匹 弓箭器一副 酒菓不定數
上節從人 白銀帶一條 衣一襲 絹二十匹 馬一匹
下節從人 衣一襲 絹十匹 紫綾大衫一領
西夏國貢進物件
細馬二十匹 麄馬二百匹 駝一百頭 錦綺三百匹 織成錦被褥五合 蓯容、石、井鹽各一千斤 沙狐皮一千張 兔鶻五隻 犬子十隻
本國不論年歲,惟以八節貢獻。
契丹回賜除羊外,餘並與新羅國同,惟玉帶改為金帶,勞賜人使亦同。
諸小國貢進物件
高昌國 龜茲國 于闐國 大食國 小食國 甘州 沙州 涼州
已上諸國三年一次遣使,約四百餘人,至契丹貢獻。
玉 珠 犀 乳香 琥珀 瑪瑙器 賓鐵兵器 斜合黑皮 褐黑絲 門得絲 怕里呵 碙砂 褐里絲
已上皆細毛織成,以二丈為匹。
契丹回賜,至少亦不下四十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