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契丹國志卷十六

契丹國志卷之十六

  列傳

 

  韓延徽

 

  韓延徽幽州人也。仕劉守光為幕府參軍,守光與六鎮搆怨,自稱燕帝延徽諫之不從,守光置斧質於庭,曰:「敢諫者斬。」孫鶴力諫,守光殺之。延徽以幕府之舊,且素重之,得全。

  守光末年衰困,盧龍巡屬皆入于,遣延徽求援於契丹太祖怒其不拜,留之,使牧馬於野。延徽有智略,頗知屬文,述律太后言於太祖,曰:「延徽能守節不屈,此今之賢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禮用之」。太祖延徽語,悅之,遂以為謀主,舉動訪焉。

  延徽始教太祖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里,以處人,使各有配偶,墾蓻荒田。由是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諸國,延徽有助焉。

  頃之,延徽逃奔()()欲置之幕府,掌書記王緘疾之,延徽不自安,求東歸省母。過真定,止於鄉人王德明家。德明問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為有,當復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復往,得無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歸,如喪手目。今往詣之,彼手目復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復入契丹太祖聞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曏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歸,恐不聽,故私歸耳。」太祖待之益厚。及稱帝,以延徽為相,累遷至中書令。

  晉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書於晉王,敘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戀英主,非不思故鄉,所以不留,正懼王緘之讒耳。因以老母為託。」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終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南牧,延徽之力也。

  後,太宗石晉,得會同稱制,以延徽兼樞密使、同平章事。後數年,延徽卒於契丹

 

  張礪

 

  張礪磁州 滏陽人也。 魏王 繼岌,時為掌書記。繼岌死,詣王府慟哭久之。潞王時,為翰林學士。

  石敬瑭叛,潞王趙德鈞為行營招討,以翰林學士為行營判官。德鈞契丹太宗復以為翰林學士。太宗甚忠直,遇事輒言,無所隱避,太宗甚重之。後自契丹逃歸中國,為追騎所獲,太宗責之曰:「何故捨我去?」對曰:「臣華人,飲食衣服皆不與此同,生不如死,願早就戮。」太宗顧通事高彥英曰:「吾嘗戒汝善遇此人,何故使之失所而亡,若失之,安可再得耶?」遂笞彥英而謝

  是年,太宗 會同改元,參用中國人為公卿百官,以為翰林承旨,兼吏部尚書。

  太宗既入大梁,一時番將恣橫,肆行殺戮,如蕭翰麻荅耶律郎五之類,縱兵殺掠尤甚。言於太宗曰:「今大遼已得天下,中國將相宜用中國人為之,不宜用北人及左右近習。苟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之,猶將失之。」太宗不從。後改除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大兵北歸,回居恒州蕭翰麻荅以鐵騎圍其第,方臥病,出見之。數之曰:「汝何言於先帝,云胡人不可()為節度使?又吾為宣武節度使,且國舅也,汝在中書,乃帖我;又先帝留我守汴州,令我處宮中,汝以為不可,又譖我及解里於先帝,云解里好掠人財,我好掠人子女。我必殺汝!」命鎖之,抗聲曰:「此皆國家大體,吾實言之。欲殺即殺,奚以鎖為?」麻荅以大臣不可專殺,力救止之,乃釋之。是夕,憤恚而卒。

 

  趙延壽

 

  趙延壽相州人也。父德鈞盧龍節度使。

  石敬瑭叛,與契丹會擊張敬達潞王德鈞幽州兵由飛狐契丹軍後。德鈞密與契丹通,許以厚賂,云:「若立己為帝,即請以見兵南平洛陽,與契丹為兄弟國」。契丹晉安未下,欲許德鈞之請。晉高祖亟使桑維翰入說太宗太宗從之,指帳前石謂德鈞使者曰:「我已許石郎,此石爛,方可改也。」會太宗潞州德鈞父子迎謁於高河太宗德鈞曰:「汝在幽州所置銀鞍契丹直何在?」德鈞指示之,太宗命盡殺之於西郊,凡三千人。遂鎖德鈞延壽,送歸其國。德鈞述律太后,悉以所齎寶貨并籍其田宅獻之,太后問曰:「汝近者何為往太原?」德鈞曰:「奉主之命。」太后指天曰:「汝從吾兒求為天子,何妄語耶?」又自指其心曰:「此不可欺也。」又曰:「吾兒將行,吾戒之云:『趙大王若引兵北向渝關,亟須引兵歸,太原不可救也。』汝欲為天子,何不先擊退吾兒,徐圖亦未晚。汝為人臣,既負其主,不能擊敵,又欲乘亂邀利,所為如此,何面目復求生乎?」德鈞俛首不能對。又問:「器玩在此,田宅何在?」德鈞曰:「在幽州。」:「今屬誰?」德鈞曰:「屬太后。」太后曰:「然則又何獻焉?」德鈞益慚,自是鬱鬱不多食,踰年而死。

  德鈞既卒,太宗延壽而用之。其後會同改元,參用番,以延壽為樞密使,尋兼政事令。

  太宗遣使如洛陽,取延壽唐國長公主以歸。

  會同六年,以延壽盧龍節度使。

  是時,晉少帝初立,搆怨契丹延壽欲代帝中國,屢說太宗太宗頗然之,乃集山後盧龍兵,合五萬人,使將之,委之經略中國,曰:「得之,當立汝為帝。」又嘗指延壽人曰:「此汝主也。」延壽信之,由是為契丹盡力。

  會同()年,延壽與其弟延照將兵五萬南征,逼貝州,陷之,吳巒死,所殺且萬人。太宗澶州,屯元城延壽南樂。以延壽魏博節度使,封燕王

  會同()年,延壽進言於太宗陳橋降卒得免死者二三十萬人。

  先是,軍降契丹太宗悉收其鎧仗數百萬,貯恒州,驅馬數萬歸其國,遣杜重威將其眾從,已而南,及河,太宗兵之眾,恐其為變,欲悉以胡騎擁而納之河流,或諫曰:「兵在他所者尚多,彼聞降者盡死,必皆拒命為患,不若且撫之,徐思其策。」太宗乃使重威以其眾屯陳橋。會久雪,官無給,士卒凍餒,咸怨重威,相聚而泣。重威每出,道旁人皆罵之。太宗猶欲誅兵,延壽言於太宗曰:「皇帝親冒矢石,以取晉國,欲自有之乎,將為它人取乎?」太宗變色曰:「朕舉國南征,五年不解甲,僅能得之,豈為它人乎?」延壽曰:「晉國南有,西有,常為仇敵,皇帝亦知之乎?」曰:「知之。」延壽曰:「晉國東自,西及,延袤數千里,邊於,常以兵戍之。南方暑溼,上國之人不能居也。它日車駕北歸,以晉國如此之大,無兵守之,必相與乘虛入寇,如此,豈非為它人取之乎?」太宗曰:「朕不知也,然則奈何?」延壽曰:「陳橋降卒可分以戍南邊,則不能為患矣!」太宗曰:「朕昔在上黨,失於斷割,悉以兵授,既而返為仇讎,北向與吾戰,辛勤累年,僅能勝之。今幸入吾手,不因此時悉除之,豈可復留以為後患乎?」延壽曰:「曏留兵於河南,不質其妻子,故有此憂;今若悉徙其家於之間,每歲分番使戍南邊,何憂其為變哉?此上策也。」太宗悅曰:「善,惟大王所以處之。」由是陳橋兵始得免,分遣還營。

  天祿元年,太宗初許延壽,後負約,恨之,謂人曰:「我不復入龍沙矣。」

  太宗崩,延壽偽稱受太宗遺詔,權知南朝軍國事,永康王 兀欲鎖之。後二年,延壽卒於契丹

 

  劉晞

 

  劉晞涿州人。父濟雍,累為本部諸邑令長。少以儒學稱於鄉,嘗為周德威從事。後歸契丹,授以官。會同中,命為燕京留守,嘗三知貢舉,歷官至同平章事兼侍中,隨太宗,授洛京留守。會河陽軍亂,許州,又奔東京蕭翰遣兵援下,太宗崩於欒城復至東京,隨蕭翰北歸,遂留鎮州。適 劉知遠太原,遂與麻答同奔定州,後北返卒。子

 

  崔廷勳

 

  崔廷勳河內人。形貌魁偉,美鬚髯,太宗時,歷任大同節度使,官至侍中。會同末,太宗,遷晉少帝封禪寺廷勳受命以兵防守。詔以趙延壽為大丞相兼政事令、樞密使、中京留守,又以耿崇美昭義軍節度使,高唐英昭德軍節度使,崔廷勳河陽軍節度使,分扼要害之地。廷勳河陽,甚得民清。太宗汴州北行,廷勳以兵送耿崇美潞州寧國都虞候武行德率眾殺契丹監軍使,乘虛入據河陽。時廷勳耿崇美已至澤州,聞 史弘肇兵已入潞州,遂引兵而南,為史弘肇追兵所敗,欲歸河陽,而河陽又為武行德所據,乃與拽剌退保懷州,以逼河陽。後與耿崇美、拽剌合兵反攻河陽張遇率眾數千救之,與廷勳等戰於南阪,兵敗死之。武行德出戰亦敗,閉城自守,拽剌欲攻城,廷勳曰:「今北軍已去,得此城何用?且殺一夫猶可惜,況一城乎?」聞史弘肇已攻取澤州,乃釋河陽,還保懷州。及史弘肇將攻至,遂領軍北退。弘肇引兵與武行德會合。

  廷勳後卒於契丹

 

  論曰:契丹之興,當朝柄國,率其種人,名曰番雜用,然人無幾矣,而名之彰彰尤著者,莫如延徽諸人。方延徽屈身牧圉,微述律后一言,終其身夕陽牛背間耳。城郭宮室,誰其畫之?威服諸番,誰其翼之?太祖之興,延徽有力焉。延壽自南歸北,委質太宗朝,痛番臣之橫肆,救陳橋之降卒,謂非忠誠天性不可;而一困於麻荅之強,一失於睥()之誤,豈不重可嗟歟!


沒有留言:

高句麗年號

 從好太王建元永樂開始,至寶藏王共10王,其中長壽王及安原王至少有3個年號,平原王至少有2個年號,因此保守估計高句麗最少使用15個以上的年號。 好太王,391-412在位 永樂391-412 22 長壽王,412-491在位 □□413-? 延壽451-? 建興472-? 文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