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資治通鑑前紀考異卷001

資治通鑑前紀考異 卷第一

  世紀

三皇。〔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三皇之說,諸書所言各有不同。 秦始皇本:「臣等與博士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三五曆紀春秋緯:「天皇、地皇、人皇。」司馬貞 補三皇本春秋緯運斗春秋元命苞:「伏羲神農。」白虎通:「伏羲神農祝融。」:「燧人伏羲神農。」尚書 帝王世:「伏羲神農黃帝。」潛夫:「世三皇五帝,多以伏羲神農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其是與非未可知也。」包犧神農為各家所同,而其另一人則紛紜無定。燧人祝融與火有關,可排除,女媧包犧全「以木德王」,足証二人本出於同氏,亦可排除。則當以包羲神農黃帝為三皇是也。
包犧〔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漢書 律曆志春秋傳太昊氏為即易傳包羲,患其世次不合,遂以春秋傳文為逆數。按文如果逆數,則當由少昊以至極前之包羲:乃由黃帝逆數以至包羲,而忽以極後之少昊承之,文理尚可通乎!且太昊少昊二帝不同姓,若其時又不相及,則何為皆以「昊」名?而太昊紀官為龍,少昊紀官為鳳,亦似相比然者。然則少昊氏固當繼太昊而帝,左傳非逆數,太昊包羲矣。
女媧氏沒,有容成氏大庭氏等,皆襲包犧之號。〔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管子 治國曰:「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封禪書曰:「封太山梁父者,七十二家,夷吾所識十二而已,無懷氏乃至伏犧神農。」列子 楊朱曰:「伏犧以來,三十餘萬歲。」莊子 胠篋曰:「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六韜 大明曰:「柏皇氏栗陸氏黎連氏軒轅氏共工氏宗盧氏祝融氏庸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漢書 古今人表曰:「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沌渾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亡懷氏東扈氏帝鴻氏。」帝王世紀曰:「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无懷氏。」金樓子 興王曰:「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蘇氏宗盧氏祝和氏渾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无懷氏。」鶡冠子成鳩氏丞相等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孔衍 春秋後語:「泰皇作人皇。」董仲舒 春秋繁露曰:「推神農以為九皇。」史記曰:「九皇民沒,六十四氏興;六十四氏沒,三皇興。」張晏曰:「三皇之前,有人皇九首。」韋昭曰:「上古有人皇者九人,即九皇也。」淮南子曰:「泰古二皇。」尚書 中侯 義明曰:「洞五九,禮閼郵。」注云:「閼,止;郵,過。言五帝後洞三王之世,其治各九百歲,當以禮止過也。」諸儒各稱上古名號年代,世遠書亡,其存者參差乖背,且復煩而無用,今並略之粗舉一二,可以見古今眾說,誕妄不同。〔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神農〔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漢書 律曆志炎帝神農氏,後之學者編纂古史皆遵之無異詞。易傳曰「庖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舜氏作」,是神農黃帝之前;春秋傳曰「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是炎帝黃帝之後也,則神農氏之非炎帝明矣!又史記 五帝本紀曰:「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又曰:「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夫神農氏既不能征諸侯矣,又安能侵陵諸侯!既云世衰矣,又何待三戰然後得志乎!觀五帝本紀之文,炎帝皆不言神農氏,然則與黃帝戰者自炎帝,與神農氏無涉也。封禪書云「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神農泰山,禪云云;炎帝泰山,禪云云」。夫十二家中既有神農,復有炎帝,其為二人明矣,烏得以炎帝神農氏也哉!戰國策曰「神農氏補遂黃帝涿鹿而擒蚩尤」,亦列神農黃帝前,而不云炎帝晉語曰「黃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亦列炎帝黃帝後,而不云神農神農之非炎帝也明矣。
神農氏沒,至帝榆罔,凡十七世。〔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氏春秋曰:「神農有天下十七世。」〔此句原在下文「春秋緯命歷序」文之後,今移至前。〕春秋緯命歷序曰:炎帝傳八世,五百二十歲,或云三百八十年。」譙周曰:神農炎帝一百三十三姓。〔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司馬貞 三皇本紀云:「神農立一百二十年,生帝哀帝克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帝王世紀云:「神農在位百四十年,子臨魁八十年,臨魁六十年,四十九年,四十五年,四十八年,四十三年,曾孫榆罔五十五年。」按不述,彼以後之人何從而知所謂八世五百餘年者哉!今不取,僅略述其事。
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史記索隱秦本紀云「顓頊氏之裔孫曰女脩,吞鳥之卵而生大業大業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國號,非人名也。黃帝少典氏後代之子孫。國語云「少典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然則炎帝少典之子。二帝雖則相承,如帝王世紀中閒凡隔八帝,五百餘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豈黃帝經五百餘年而始代炎帝後為天子乎?何其年之長也!按索隱說是,今從之。
軒轅教熊羆貔貅貙虎,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帝王世紀曰:「黃帝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史記索隱:「猛獸,可以教戰。周禮有服不氏,掌教擾猛獸。即古服牛乘馬,亦其類也。」史記正義:「言教士卒習戰,以猛獸之名名之,用威敵也。」按正義之說近是,如後世虎牙、驍騎者也。
蚩尤〔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蚩尤,上古之君,其形象,古籍所記各有異同,今附之於下。應劭曰:「蚩尤,古天子。」鄭玄曰:「蚩尤伯天下。」尚書 曰:「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孔安國曰:「九黎之君,號曰蚩尤。」孔子 三朝記曰:「蚩尤,庶人之貪者。」韋昭曰:「九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周書 嘗麥曰:「赤帝正二卿,命蚩尤臨四方,司百工。蚩尤乃逐帝于涿鹿之阿,赤帝大懼,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山海 大荒北經曰:「蚩尤作兵,伐黃帝。帝命應龍攻於冀川之野。應龍蓄水,蚩尤風伯雨師,作大風雨。黃帝下天女曰。雨止,遂殺蚩尤。」管子曰:「葛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以為劍鎧矛戟。」河圖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食沙石,作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天授軒轅神符,伏蚩尤,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擾亂,軒轅蚩尤形象,以威海內,眾謂蚩尤不死,萬邦弭伏。」述異記云:〔「述異記」原作「或」,今改之。〕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食鐵石,軒轅誅之。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鬪,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風后明乎天道。〔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管子〔「管子」原作「或」。〕蚩尤,豈別一蚩尤耶?軒轅本紀曰「黃帝風后為相,力牧為將」,〔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與此不同。
蒼頡造文字。〔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崔瑗曹植蔡邕索靜曰:「蒼頡,古之王者。」張楫曰:「蒼頡,為帝王,生於禪通紀。」慎到曰:「在包犧前。」衛氏曰:「在包犧蒼帝之世。」譙周曰:「在炎帝世。」徐整曰:「在神農黃帝之間。」淮南子云:〔「淮南子」原作「或」,今改之。〕蒼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蒼頡為古之帝王說不見於先秦古籍,春秋元命苞曰:「蒼帝 史皇氏,名,姓侯剛,龍哆哆,四目靈光。實有容德,生而能。及受河圖綠字,於昊天地之變。仰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語,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雨粟,鬼為哭,龍乃潛藏。」則源於緯書
黃帝司馬鳥師〔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周書漢志黃帝之子清陽史記無明文,而世紀更合清陽玄囂為一人,尤屬牽合,當缺其疑。
帝鷙金天氏〔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漢書 律曆志云:「少昊號曰金天氏。」按金天氏之名見於春秋傳,但云「裔子為玄冥師」而已,未言為少昊也。劉歆蓋以月令秋帝少昊秋於行為金,故謂金天氏少昊耳。
窮奇〔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史記 五帝本紀作「窮蟬」;世本作「窮係」;宋衷云:「一云窮係,謚也。」 十八:「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忠,崇飾惡言,天下。」按蟬、係、奇,古音皆一聲之
顓頊姓。〔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新唐書 韋氏彭氏皆云出顓帝之後,說異。
昌僕〔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大戴禮作「昌濮」,蓋古字通用。搜神記帝王世紀並作「景僕」,「景」字誤。又史記 五帝本紀大戴禮記帝王世紀並以昌意景僕,生顓頊,按山海經,「淖子阿女,生帝顓頊」。蜀,古字通濁,又通淖,是淖子蜀山子也。曰阿女者,即女樞。則山海經顓頊韓流之子,是也。
顓頊高陽氏〔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大戴記云:「高陽,是為帝顓頊。」與史記同。按鄭語云「高辛氏火正」,楚語云「顓頊命火正司地」,又似顓頊高辛者。
帝嚳〔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史記 三代世表帝王世紀俱作「帝」。同嚳也。
陳鋒氏〔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史記 五帝本紀大戴禮作「陳鋒氏」,世本作「陳酆氏」,漢書 律曆志人表作「陳豐氏」,豈古假借用字歟?
顓頊卷章卷章〔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左氏傳少昊氏有子曰顓頊氏有子曰二人各出一帝,而司馬遷并以重黎楚國祖,又以重黎為官號,而吳回為之,故束皙并兩人而為一,以無為有謂此也。〔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帝堯元年丙子。〔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皇甫謐 帝王世紀邵雍 皇極經世書並云元年甲辰,紀年元年丙子。今以年數檢之,紀年為是。
顓頊之苗裔。〔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史記帝繫帝王世紀,「顓頊」;三統曆,「顓頊五世生」。杜預曰:「之五世從祖父也。而及共為臣,之三從高祖,而妻其女,此史記之可疑也。」〔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說是,然三統曆之說亦有所源,今言「苗裔」以概之。又山海經,「黃帝白馬白馬復生」,亦誤,疑「駱明」前當闕十餘字。
六十九年,黜崇伯鯀〔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諸書或言「殺」,或言「殛」,皆舉後事也。唯楚詞注言「放」,與紀年書「黜」相表裡,殆先黜而後殛歟。
居外十三年。〔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尚書史記 夏本紀河渠書漢書 溝洫志皆言在外十三年,孟子言八年,與諸書異。
丹朱,將授〔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史記曰:巡狩四岳,流共工,放,竄三苗,殛,四罪而天下咸服。」〔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正文,今改為考異之文。〕呂氏春秋曰:「以天下讓怒曰: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為失論。〔「以」字原無,據呂氏春秋 行論補。〕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召之不來,彷徉於野以患帝。於是殛之於羽山不敢怨,而反事之,官為司空,以通水潦,顏色黎黑,步不相過,竅氣不通,以中帝心。」韓子曰:「欲傳天下於諫曰:不詳哉!孰以天下而傳之匹夫。』不聽,舉兵殺羽山之郊。共工又諫,又舉兵而誅之於幽都。於是天下莫敢言無天下於。」〔下原有「仲尼曰:堯知舜賢非其難也,不以所疑敗其所察至乎誅諫者,乃其難也」二十八字,今刪之。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呂覽韓子皆以天子位之事見殺,與史記 五帝本紀夏本紀尚書 堯典不同也。
九十八年,〔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謚法:「翼善傳聖曰堯。」周書 謚法周公所作。檀弓曰「死謚,道也」,而得有謚者,因上世之生號,追之為死謚。上世質,非至善至惡無號,故他君無謚也。白虎通曰:「嶤嶤;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遊博衍,百王之長也。」孔安國曰:「年十六升為天子,七十載求禪,試三載,自正月上日至崩二十八載,凡壽百一十七歲。」王肅曰:「歷試三載,其一在徵用之年,其餘二載,與攝位二十八年,凡三十歲。」孔穎達曰:「一百一十六歲,言七誤也。」皇甫謐曰:「以甲申歲生,甲辰即位,甲午徵,甲寅代行天子事,辛巳崩,年百一十八,在位九十八年。」〔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句望〔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大戴禮記作「句芒」。按山海經:「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氏春秋:「其帝太皞,其神句芒。」注:「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佐木德之帝,死木官之神。」以上可知,句望句芒句芒少昊,安得指為敬康之子,蟜牛立父耶?
瞽叟〔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人表作「鼓叟」,左傳作「瞽瞍」。鼓、瞽、叟、瞍古字通用也。
共工,放,竄三苗,殛,天下咸服。〔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或云帝鴻氏少昊氏顓頊氏縉雲氏皆有不才子,曰渾敦窮奇檮杌饕餮不能去,投諸四裔以禦螭魅,即四罪也。〔以上四十六字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正文,今改為考異之文。〕八凱、八元,之諸父昆弟。四凶之罪著於海內,於側微,天下未盡厭服,遺之大功二十,使民臣仰其功業。而鄭玄以「之末年,四凶在朝為,亢龍有悔」,烏足以知聖人哉?〔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劉恕曰之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往朝瞽叟,封弟有庳〔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韓子曰:「瞽叟為父,而放之;為弟,而殺之。」〔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史記不同。
柏翳,姓〔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鄭語曰:「柏翳之後。」 地理志曰「之先伯益治水,為虞官,養草木鳥獸,賜姓」,則柏翳伯益乃一人聲轉,故字異也。列女傳曰:「皋子生五歲而佐。」曹大家注云:「皋子皋陶之子伯益也。」中侯苗興曰:「皋陶之苗為。」史記音義曰:「大業皋陶大費伯益,一名柏翳。」按史記歷敘名臣之後,云柏翳之後為,有本紀,其後不知所封,則之先柏翳,非伯益也。尚書皋陶同佐,而諸家或云父子,不可詳考。〔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有苗氏請服。〔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舜典云「竄三苗三危」,謂居攝之時投竄之於西裔也。又云「庶績咸熙,分北三苗」,謂即位後,三苗復不從化,分北流徙之。大禹謨云「帝曰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謂攝位,受命討之。鄭玄曰「民,即九黎之後,顓頊九黎,其子孫為三國。之衰,又復九黎之惡。末,攝位,又三誅之。穆王深惡此族三生凶德」,故曰「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又曰「遏民,無世在下」。又曰「民無辭于罰,乃厥世」。吳起曰:「三苗氏,左洞庭彭蠡,德義不修,滅之。」韋昭曰:「三苗炎帝之後,諸侯也。之時,誅討有罪,廢其世,不滅其國,立其近親,紹其先祀。所以有苗國,歷代常存,屢不從化。」隨巢子汲冢紀年曰:「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龍生於廟,日夜出,晝日不出。」三苗數叛數亡,未知眾異出於何時。〔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劉恕曰之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三十九載,陟。〔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孔安國曰:「三十徵庸,三十在位,服喪三年,其一在三十之數,為天子五十年,凡百一十二歲。」按稱「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言百姓思慕德,且明雖受終,令天下服喪三年,如繼世之禮,故於「殂落」下終言之。下文云「月正元日,格于文祖」。謂崩踰年,見于文祖廟而改元。孟軻不達此言,以為三載服除後格于文祖,乃妄稱孔子既為天子,又率天下諸侯,以為三年喪,是二天子矣。若然,當以服除之月至廟,不當用「正月元日」也。踰年改元,春秋常法,迄今如之。又云崩,三年喪畢,皆避其子,然後踐位。且正月上日受終文祖,已二十八年,豈容至服除未定,方讓其子?孔安國之謬,乃曰喪三年畢,將即政,復至文祖廟。衰,道盛,孟子排而闢之,可謂醇矣!其於論經義、談世事,知謀往往短局乖戾,陋儒愛其詞簡意淺,雜然崇尚,固可鄙笑也。司馬遷云「年三十舉之,五十攝行天子事,五十八崩,六十一代踐帝位,三十九年崩」,亦用孟軻舊說也。鄭玄讀此云:「生三十,謂生三十年也;微庸三十,謂歷試三十年也;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謂攝位至死為五十年,年一百歲也。」皇甫謐曰:「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甲午徵用,七十九年壬午即真,百歲癸卯崩,或云年一百五歲,亦云一百一十三歲。」〔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混沌至獲麟凡十紀:九頭紀,五龍紀,攝提紀,合洛紀,連通紀,序命紀,循飛紀,因提紀,禪通紀,流訖紀。〔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一補;下考異同。〕
六經春秋 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仲尼所作, 仲尼刊定,皆不稱三皇、五帝、三王。 下繫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舜氏作。載繼世更王而無三五之數,或以包犧是為五帝,然孔子未嘗道,學者不可附會臆說也。之在孔子前,存於今者無幾。 藝文志周史六弢六篇,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師古曰「即今之六韜也」。今六韜 周文王武王太公兵戰之事,其言鄙俚煩雜,不類太公之語,蓋後人依託而為之。按,兵書五十三家,自 孫子已下而無六弢,又在儒家,非兵書也。說之妄。孔穎達云:「六韜後人所作,好事者妄云太公,非實事也。」班固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及之衰,諸侯將踰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馬融云:「秦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與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滅之,搜求焚燒獨悉。漢武帝開獻書之路,周禮出於山巖屋壁,復入秘府,諸儒莫得見焉。孝成劉歆校秘書,始得列序,著于 ,為眾排棄。」林碩以為末世瀆亂不驗之言,作十論七難以詆之。何休亦謂六國謀之書。據火之餘,周禮最後出,儒者附益,固非完本。三百六十官,今乃有三百六十職,冗瑣淺陋,可明其偽妄,劉歆不當謂之周公致太平書,而目為六國謀,過矣。管子亦在孔子前,稱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又稱五帝、三王。傅子云「管仲之書過半便是後之好事所加」,乃說管仲死後事,其輕重篇尤復鄙俗。孔穎達曰:「世有管子書,或是後人所。」故知六韜稱三皇,周禮稱三皇五帝,及管氏書皆雜孔子後人之語,校其歲月,非本書也。先秦之書存於今者,周書老子曾子董子慎子鄧析子尹文子孫子吳子尉繚子,皆不言三皇、五帝、三王,論語墨子稱三代,左氏傳國語商子孟子司馬法韓非子燕丹子稱三王,穀梁傳荀卿子鬼谷子亢倉子稱五帝,亢倉子又稱明皇聖帝。孔穎達云:穀梁傳 初始作,不見文,故多妄言。陸德明云:穀梁赤乃後代傳聞。按唐書亢倉子新唐書 藝文志天寶元年詔號亢桑子洞靈真經,求之不獲,襄陽處士王士元莊子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亢倉子,其實一也,取諸子文義類者,補其亡。封演云:王巨源莊子 庚桑楚篇義,補葺分為九篇,云其先人於山中得古本,奏上之,敕付學士詳議,疑不實,竟不施行,今亢桑子三卷是也。唯文子列子莊子氏春秋五經緯始稱三皇,鶡冠子稱九皇。按文子墨子,而列子魏文侯墨子吳起,皆周安王時人,去孔子沒百年矣。藝文志 鶡冠子一篇,人居深山以鶡為冠,世嘗辯,此書後出,非古鶡冠子,今書三卷十五篇,稱劇辛,似與不韋秦始皇時人,其文淺意陋,非七國時書。藝文志文子老子弟子,孔子並時,非也。莊子又在列子後,與皆寓言,誕妄不可為據。學者宗其文詞富美,論議辯博,故競稱三皇五帝而不究古無其人,仲尼未嘗道也。 夏侯勝眭孟之徒,以道術立名,其所述著,無讖一言。劉向父子校定九流,亦無讖。故知讖緯起於間,假託鬼神,妄稱祥瑞。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圖讖興,俗儒趨時,其學遂盛。乃云孔子既敘六經,恐後世不能稽同其意,立緯讖,而春秋元命包公輸班墨翟,又言益州。按仲尼之後,漢武帝始置益州春秋讖使共工理水,詩讖蚩尤敗然後受命,前後顛倒,咸與 不合,故名儒以為妖妄,亂中庸之典。司馬遷孔安國皆仕漢武帝穀梁傳荀卿子等稱五帝,不敢信莊子氏春秋稱三皇。見百家言黃帝左氏傳辛氏,而當時大儒董仲舒亦云「推神農為九皇,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故作五帝本紀孔安國為博士,考正古文獨見周禮,據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左傳云「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史克少昊氏有不才子」,「郯子曰我少昊 之立也」,安國周禮為古文,而不知周禮末、損,偽妄尤多。故尚書序云「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少昊顓頊之書,謂之五典」。孔穎達云:「三墳之書在五典之上,數與三皇相當,墳又大名,與皇義相類,故云三皇之書;舜典是二帝之典,推此而上,則五帝當五典,三墳五典已經芟夷存者,二典而已」。書緯云「帝嚳以上朴略難傳,以來煥炳可法,禪讓之首,至五代。」此皆無所稽據,穿鑿妄說耳。又云縉雲氏郯子又云共工氏,豈皆帝乎?論者以世本 帝繫大戴禮 五帝德家語 宰我問,與史記本紀同以黃帝為五帝,則三皇乃少一人,故甄耀度燧人白虎通祝融或以共工,同為三皇。鄭玄中侯敕省圖運斗樞,以伏犧女媧神農為三皇,軒轅少昊陶唐有虞六代為五帝。德合北辰、得天皇之氣者皆稱皇,協五帝座星者皆稱帝,故三皇三而五帝六也。梁武帝伏犧神農燧人為三皇,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堯為五帝,而曰「非三王亦非五帝,與三王為四代而已」。及諸儒自相譏病,其指不通,世本儒者改易,大戴禮出於世本家語 王肅私定以難鄭玄,故有冉有孔子三皇五帝不用五刑。按孔子時未有語三皇五帝,言者皆以後偽書耳。馬昭云:「家語 王肅加,非鄭玄所見。」孔穎達云:「王肅家語 符同,故強為之辭,冀合其說,所言雖同司馬遷,而不足為之助。」賈逵云:「三墳,三皇之書;五典,五帝之典。」延篤張平子說:「三墳、三禮,禮為人防,爾雅墳,大防也』,誰能典朕三禮』,天地人之禮也,五典,五帝之常道也。」馬融云:「三墳三氣,陽始生,天地人之氣也;五典,五行也。」杜預云:「皆古書名。」群儒論三墳五典,亦與說不同。唯鄭玄周禮外史「三皇五帝之書」云:「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此說出於孔安國,非其新意。」賈公云:「之說無正文,故延叔堅馬季長所解有異也。」或說董仲舒程雅曰:三皇,三才也;五帝,五常也;三王,三明也;五伯,五嶽也。」其說全無意義,非仲舒之言也。或曰左氏傳禮記 祭法少昊顓頊帝嚳名號,豈可據繫辭皆去之,以黃帝,無乃太略乎?」答曰:「儒學論議當本於經,顧彪正可依經誥大典,不可用傳記小說』,此言得之。先儒云女媧無懷氏十五帝,臨魁榆罔七帝承襲而王,然則少昊以後亦嗣黃帝,如無懷臨魁比也,至功德特,別為一代。又自古以來皆傳其子,或以干戈逆取,而皆有子,擇賢而授不私其親,上古以來二人而已,故可上紹黃帝而繼。」藝文志云:「孝文時,得魏文侯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 大宗伯大司樂章也。」桓譚 新論竇公時年百八十歲」。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取公孫尼子以作樂記大司樂,舞雲門以祀天神,咸池以祭地,示大韶以祀四望,通為六樂。樂記曰「武王黃帝之後為三恪二王」,後黃帝而及,不數少昊顓頊帝嚳竇公所傳,在焚書之前,獻王古書可以取信,然大司樂雲門大卷大咸,而樂記大章咸池,已差異矣。包犧神農,樂名不見;少昊顓頊帝嚳黃帝之後,不特為一代,故無樂名。孝經鉤命決云:「伏犧樂立基神農下謀祝融屬續。」帝系譜云:「樂曰扶來神農扶持。」帝王世記云:「少昊樂曰九淵。」樂緯云:「顓頊樂曰五莖帝嚳六英。」 禮樂志云:「顓頊六莖帝嚳五英。皆緯書。」帝系譜漢志世紀放六樂撰其名,故多差異,非本稱也。初并六國,丞相等議帝號,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上尊號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乃知以前諸儒或言五帝猶不及三皇,後代不考,始皇本紀乃曰兼三皇五帝號曰皇帝,誤也。西漢之末去聖益孔安國 尚書傳雖未立於學官,而儒者惑於安國司馬遷二家殊異,又怪易繫大司樂樂記 上繼黃帝,雖劉歆博物洽聞,疑而未了。故三統曆始於包犧,至少昊顓頊帝嚳,乃曰遷其樂,故不載而不明言遷樂及不載之義。鄭玄易繫辭云:「金天,遵之道,〔「黃」原作「皇」,據周禮注疏卷二十二鄭玄注改。〕無所改作,故不述焉。」崔靈恩曰舞樂之始興於黃帝,其德宜法,存其後,敬之為恪。顓頊二代之君,雖復為樂進,非始舞之制,又非宜今之用,故越之而用雲門,不立其樂亦不為恪也。熊安生黃帝之後為三恪,但云取其制作之人。孔潁,略舉五帝之終始,則少昊顓頊帝嚳在其間也。歷世紛紛,莫知定論,皆泥於舊文,肆為解釋,不可強通。云:作八卦,為網罟,取諸包犧氏也。為耜耒,取諸;日中為市,取諸神農氏也。垂衣裳,取諸 ;為舟楫,取諸;服牛馬,取諸;重門擊柝,取諸;為杵臼,取諸小過;弧矢,取諸黃帝也。至於室,取大壯;棺槨,取大過;結繩而治,易之以書契,取諸。蓋世難明,傳聞殊異。仲尼於疑事則闕,而不強為之辭,六事則總言黃帝,三事但曰後世聖人。而孔安國 尚書序乃曰:「伏犧氏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指言伏犧,與繫辭文意相反。按家語篇後,及史記 孔子世家云,安國臨淮太守,早卒。連叢子孔臧 報從弟侍中書,言以隸篆尚書五十餘篇,並為之傳,即安國也。安國於經義不詳,故書傳多差謬。王肅諸儒悉解今文尚書後始行古學,獨有 因而傳之,其學非能優於諸家也。〔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一劉恕曰之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夏紀

夏后氏 〔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諸王年數,史記無載,他書所記互有異同,今附之於下。皇甫謐 帝王世紀云:「七年,九年,一云十年,太康二十九年,十七年,二十六年,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年。」邵雍 皇極經世云:「,元丁巳,終癸未,二十七年;,元甲申,終壬辰,九年;太康,元癸巳,終辛酉,二十九年;仲康,元壬戌,終甲戌,十三年;,元乙亥,終壬寅,二十八年;少康,元癸卯,終癸卯,六十一年;,元甲辰,終庚申,十七年;,元辛酉,終丙戌,二十六年;,元丁亥,終甲辰,十九年;,元乙巳,終庚申,十六年;不降,元辛酉,終己未,五十九年;,元庚申,終庚辰,二十一年;,元辛巳,終辛丑,二十一年;孔甲,元壬寅,終壬申,三十一年;,元癸酉,終癸未,十一年;,元甲申,終壬寅,十九年;履癸,元癸卯,終乙未,五十三年。」汲冢紀年云:「八年,十六年,太康四年,仲康七年,二十八年,少康二十一年,十七年,四十四年,五十八年,二十五年,不降五十九年,十八年,八年,孔甲九年,三年,七年,三十一年。」古今年代曆云:「十六年,仲康二十六年,四十年,十六年,不降五十九年,二十一年,孔甲三十一年,五十二年。」
三十九年,即天子位,都陽城〔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皇甫謐〔「皇甫謐」原作「或」,今改之。〕云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或在晉陽」原作「亦云晉陽及韓」,今改之。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二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今從世本紀年
四十五年,伯益,任之政。〔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呂氏春秋云:「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伯成子高辭諸侯而耕。往見之,問曰:何也?』伯成子高曰:之時,未賞而民勸,未罰而民畏。今賞罰甚數,而民爭利,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後世之亂自此始。』」按之德或尚遜於,若其道則未有異也。所行者即之政,初未嘗有所變革,而何為遂至於生亂乎?蓋楊氏之徒為之說者皆好援古而非今,故造為此言,借以毀三代呂氏之客無知而妄探之耳。
崩。〔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曰帝,曰王, 商頌玄王武王。學者言稱王,而春秋,未嘗言三王,唯 泰歸 妹卦曰「帝乙歸妹」。 酒誥多士多方成湯至于帝乙」,故司馬遷 之君皆曰帝。曲禮曰:告喪,曰天王登假。措之廟,立之主,曰帝。」譙周曰:之君,生稱王,死稱廟主,皆以帝號配之。」帝王世紀曰帝。」曲禮 後書譙周皇甫謐之說,出於史記,俱不足為據。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二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伯益三年,即天子之位。〔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紀年:「位,殺之。」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潘壽情」注:「言傳位於,終令取之。」戰國策 燕策:「,而以人為吏。及老,而以為不足任天下,傳之也。與支黨攻,而奪之天下,是名傳天下於,其實令自取之。」史記 燕世家略同楚辭 天問:「作后。」按紀年立,拘禁之,反起殺以承祀,與傳統之說不同。蓋列國之史,異說如此;今從孟子史記
三年,大戰有扈氏〔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尚書 云「有扈之兄弟」,淮南子曰「有扈氏為義而亡」,高誘注「有扈之庶兄,以舉賢,獨與子,故伐」,不知出何傳記。尚書 世本並云「有扈同姓」,〔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二注文,作「世本曰:有扈,夏同姓,或云啟之庶兄。以堯、舜傳賢,禹獨與子,故伐啟。淮南子曰:有扈氏為義而亡」,今改為考異之文並改其文。〕是也。〉
太康七年有窮 夷羿〔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許慎曰:「羿帝嚳射官也。」淮南子曰:「時十日並出,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九鳥皆死,墮其翼羽。」又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其妻姮娥竊之,奔,為月精。」又曰:「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孟子曰:「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已,於是殺羿。」楚辭 天問曰:「羿焉彈日鳥焉,解羽歸藏。」曰:「羿彈十日。」曰:「彈,射也。」博物志曰:「羿鑿齒戰于疇華之野。羿持弓,鑿齒持矛,羿殺之。」或曰:「河伯溺殺人,羿射其左目。風伯壞人屋室,羿射中其滕。」據此諸說,帝嚳時各有羿時又有羿,則羿是善射之號,非人名字。不知此羿其名為何。〔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二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氏春秋曰:「夏后相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薄而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有扈戰于之野,而不言勝敗。帝相之時,政出於羿已數十年,既能修以服有扈,豈不能服羿乎?此近誣。〔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二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寒浞四十三年,有窮亡。〔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寒浞羿,囚羿室而生長大能用師,滅后相死之後,少康始生,及滅少康又長,已堪誘殺。計太康失邦及少康紹國向百年,亂甚矣,而夏本紀不載,最為疏略。〔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二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少康三年后稷之後不窋復官。〔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史記 周本紀后稷不窋。按后稷文王,千有餘歲,而史記只歷十五代,蓋惑於國語十五王而始平之語。此十五王者,當以有德之宗數之,猶言賢聖之君六七作,非謂只十五世。即如自 太康,已歷五帝百有餘年,而不窋之衰,只傳二世,此脫誤之顯然者。今以山海經証之,則世系尚有台璽叔均二人。后稷以後逸其世數,今不可得其詳也。
〔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史記作「予」,世本作「佇」,紀年作「帝宁」,帝王世紀作「帝宁」,一號「后予」,或曰「公孫曼」,俱因形聲相近而訛;今從左傳
〔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史記作「槐」,世本紀年並作「芬」,帝王世紀作「帝芬」,一名「帝槐」,則當有二名。漢書 人表為二人,誤也。帝王世紀或曰「祖武」,不可信。
不降〔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世本作「帝降」,與史記紀年異,蓋去「不」字。
〔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帝王世紀云「一名,或曰董江」,與夏本紀不同。
不降孔甲立。〔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紀年作「胤甲」,又云「帝廑胤甲立」,與夏本紀不同。
〔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夏本紀作「皋帝王世紀曰「一名皋苟」;今從紀年
十二年夏后發履癸〔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世本云「帝皋」,疑非。
履癸三年,妹喜瑤臺容臺〔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新序云:「瑤臺,疲民力,財,酒池糟隄,縱靡靡之樂〔以上五句原作「殫百姓之財,肉山脯林,酒池可以運船,糟隄可以望十里」,據新序卷六改。〕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韓詩外傳云:「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飲者三千人。」列女傳云:「為酒池可以運舟,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羈其頭而飲之於酒池,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以為樂。」〔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二正文,今改為考異之文。〕按古者人情質樸,雖有荒淫之主,非有著後世秦始皇隋煬帝之所為者。且豈無酒,而使之「可運舟」、「望千里」,欲何為者?此皆後世猜度附會之言,如子貢所云「之不善不如是之甚」者。
曹圉〔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世本作「糧圉」,又作「遭圉」,漢書 人表作「根圉」。按「曹」乃「遭」之省,「糧」乃「根」之訛。
曹圉根國〔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殷本紀作「曹圉卒,子立」,無根國。按世本曰「曹圉根國根國」,是知本紀敘世次缺根國一世。
〔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殷本紀作「振」,史記索隱注作「核」,漢書作「垓」,楚辭作「該」,呂氏春秋作「冰」,世本作「胲」,山海經作「亥」;按今安陽出土之殷墟古文,云「高祖王亥」,則山海經為是,今從之。
〔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殷墟古文有「王亘」,不見於殷本紀楚辭云「德,厥父是臧?德,焉得夫朴牛?」按楚辭所云,則王亥之後當有王恒一世,當為兄弟,殷本紀也,為之父,如此則殷本紀一世。
上甲微〔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楚辭曰:「昏微遵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後嗣而逢長?」按舊以「昏微」二字連讀,即上甲微也,然如此釋之,則楚辭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之文不得其解。「微」者,即上甲微;「昏」者,當之兄也。蓋之事跡,後世不載,與王恒同而闕。
上甲報乙報乙報丙報丙報丁〔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殷本紀,「上甲微卒,子報丁立。報丁卒,子報乙立。報乙卒,子報丙立。報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按安陽 殷墟古文有「乙未肜,祭品上甲十,報乙三,報丙三,報丁三,示壬三,示癸三,大乙十」云云,則上甲後序當是報乙報丙報丁,今乙正。
八遷。〔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商頌曰「帝立子生」,是也。世本曰:「。」蕃當亳字音訛也。曰:「在太華之陽。」皇甫謐曰:「今上洛 。」世本曰:「昭明砥石。」荀子曰:「契玄王昭明,居于砥石,遷于。」左傳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杜預曰:「梁國睢陽也。」左傳 祝佗康叔曰:「取於相土東都,以會王之東蒐。」則相土時曾有二都。康叔取其東都以會王之東蒐,則當在東岳之下,蓋如泰山之祊為有者,此為東都;商丘乃其西都矣世本曰:「太甲上司馬。」皇甫謐曰:「西南有上司馬殷太甲常居焉。按太甲無遷都之文,桐宮其在斯乎!」曰:「上甲微居,即也。世紀云:西南有上司馬太甲之居。今湯陰司馬泊司馬村。或云太甲,蓋以西有離之墓地,而上甲太甲耳。」說是。遷事見及諸子,而不見餘遷。〔「七遷事見經、傳及諸子,而不見餘一遷」原作「四遷事見經傳,而不見餘四遷」,今改之。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二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十五年,商湯,從先王居。〔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鄭玄曰:「,今河南 偃師縣,有湯亭。」漢書音義曰:「濟陰 亳縣塚,己氏伊尹塚。」杜預曰:「梁國 蒙縣北有亳城,城中有塚,其西又有伊尹塚。」皇甫謐曰:「孟子,與為鄰。葛伯不祀,使眾為之耕。,即今梁國 寧陵葛鄉也。若偃師,去寧陵五百餘里,豈當使民為之耕乎?,今梁國 穀熟縣也。北亳,即景亳受命之地;穀熟南亳,即都也;偃師西亳,即盤庚所徙。三地皆名為尚書 立政所謂三也。」古書亡滅,未知孰得其實。〔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二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
十七年,伊尹〔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帝王世紀云:「伊摰年七十而不遇,聞其賢,設朝禮而見之。」按伊尹以王天下,其在朝必歷有年所,其後又相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不下數十餘年,則伊尹之遇當在中年;其言七十,謬矣!
二十一年,為其殺是童子伐〔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下考異同。〕
史記 殷本紀曰:「葛伯不祀,使伐之。」按孟子以仇餉征,非以不祀征也。史記此言殊失孟子之意。
三十一年即天子至亡,十七世,,凡四百三十二年。〔此段原無,據資治通鑑前紀卷二補。〕
汲冢紀年四百七十一年」,蓋計入為天子前三十八年也;又六韜曰:「三十一世至。」〔以上原為資治通鑑外紀卷二注文,今改為考異之文。〕本紀只十七王。

六十二則,世紀三十三則,夏紀二十九則

沒有留言:

高句麗年號

 從好太王建元永樂開始,至寶藏王共10王,其中長壽王及安原王至少有3個年號,平原王至少有2個年號,因此保守估計高句麗最少使用15個以上的年號。 好太王,391-412在位 永樂391-412 22 長壽王,412-491在位 □□413-? 延壽451-? 建興472-? 文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