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資治通鑑目錄、凡例、序文

資治通鑑目錄
卷一
 周紀一 起戊寅(二一一五)盡壬子(二一四九)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
  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
  烈王元年至七年
卷二
 周紀二 起癸未(二一五O)盡庚子(二一九七)凡四十八年
  顯王元年至四十八年
卷三
 周紀三 起辛丑(二一九八)盡癸亥(二二二)凡二十三年
  慎靚王元年至六年
  赧王元年至十七年
卷四
 周紀四 起甲子(二二二)盡戊子(二二四)凡二十五年
  赧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
卷五
 周紀五 起己丑(二二四六)盡乙巳(二二六二)凡十七年
  赧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
卷六
 秦紀一 起丙午(二二六三)盡癸酉(二二九)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五十六年
  孝文王元年
  莊襄王元年至三年
  始皇帝元年至十九年
卷七
 秦紀二 起甲戌(二二九一)盡壬辰(二三O九)凡十九年
  始皇帝二十年至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元年
卷八
 秦紀三 起癸巳(二三一)盡甲午(二三一一)凡二年
  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
卷九
 漢紀一 起乙未(二三一二)盡丙申(二三一三)凡二年
  高帝元年至二年
卷十
 漢紀二 起丁酉(二三一四)戊戌(二三一五)凡二年
  高帝三年至四年
卷十一
 漢紀三 起己亥(二三一六)盡辛丑(二三一八)凡三年
  高帝五年至七年
卷十二
 漢紀四 起壬寅(二三一九)盡癸丑(二三三O)凡十二年
  高帝八年至十二年
  惠帝元年至七年
卷十三
 漢紀五 起甲寅(二三三一)盡癸亥(二三四O)凡十年
  高后元年至八年
  文帝元年至二年
卷十四
 漢紀六 起甲子(二三四一)盡辛未(二三四八)凡八年
  文帝前三年至十年
卷十五
 漢紀七 起壬申(二三四九)盡丙戌(二三六三)凡十五年
  文帝前十一年至十六年
  囗囗後元年至七年
  景帝元年至二年
卷十六
 漢紀八 起丁亥(二三六)盡庚子(二三七七)凡十四年
  景帝前三年至七年
  囗囗中元年至六年
  囗囗後元年至三年
卷十七
 漢紀九 起辛丑(二三七八)盡丁未(二三八)凡七年
  武帝建元元年至六年
  囗囗元光元年
卷十八
 漢紀十 起戊申(二三八五)盡丙辰(二三九三)凡九年
  武帝元光二年至六年
  囗囗元朔元年至四年
卷十九
 漢紀十一 起丁巳(二三九四)盡壬戌(二三九九)凡六年
  武帝元朔五年至六年
  囗囗元狩元年至四年
卷二十
 漢紀十二 起癸亥(四OO)盡辛未(四O八)凡九年
  武帝元狩五年至六年
  囗囗元鼎元年至六年
  囗囗元封元年
卷二十一
 漢紀十三 起壬申(四O九)盡壬午(四一九)凡十一年
  武帝元封二年至六年
  囗囗太初元年至四年
  囗囗天漢元年至二年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 起癸未(四二O)盡甲午(四三一)凡十二年
  武帝天漢三年至四年
  囗囗太始元年至四年
  囗囗征和元年至四年
  囗囗後元元年至二年
卷二十三
 漢紀十五 起乙未(四三二)盡丙午(四四三)凡十二年
  昭帝始元元年至六年
  囗囗元鳳元年至六年
卷二十四
 漢紀十六 起丁未(四四四)盡癸丑(四五O)凡七年
  昭帝元平元年
  宣帝本始元年至四年
  囗囗地節元年至二年
卷二十五
 漢紀十七 起甲寅(四五一)盡己未(四五六)凡六年
  宣帝地節三年至四年
  囗囗元康元年至四年
卷二十六
 漢紀十八 起庚申(四五七)盡壬戌(四五九)凡三年
  宣帝神爵元年至三年
卷二十七
 漢紀十九 起癸亥(四六O)盡壬申(二四六九)凡十年
  宣帝神爵四年
  囗囗五鳳元年至四年
  囗囗甘露元年至四年
  囗囗黃龍元年
卷二十八
 漢紀二十 起癸酉(二四七)盡己卯(二四七六)凡七年
  元帝初元元年至五年
  囗囗永光元年至二年
卷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起庚辰(二四七七)盡戊子(二四八五)凡九年
  元帝永光三年至五年
  囗囗建昭元年至五年
  囗囗竟寧元年
卷三十
 漢紀二十二 起己丑(二四八六)盡戊戌(二四九五)凡十年
  成帝建始元年至四年
  囗囗河平元年至四年
  囗囗陽朔元年至二年
卷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起己亥(二四九六)盡丁未(二五)凡九年
  成帝陽朔三年至四年
  囗囗鴻嘉元年至四年
  囗囗永始元年至三年
卷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起戊申(二五)盡癸丑(二五一)凡六年
  成帝永始四年
  囗囗元延元年至四年
  囗囗綏和元年
卷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起甲寅(二五一一)盡乙卯(二五一二)凡二年
  成帝綏和二年
  哀帝建平元年
卷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起丙辰(二五一三)盡戊午(二五一五)凡三年
  哀帝建平二年至建平四年
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起己未(二五一六)盡壬戌(二五一九)凡四年
  哀帝元壽元年至二年
  平帝元始元年二年
卷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起癸亥(二五二)盡戊辰(二五二五)凡六年
  平帝元始三年至五年
  王莽居攝元年至二年
  囗囗初始元年
卷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起己巳(二五二六)盡甲戌(二五三一)凡六年
  王莽始建國元年至五年
  囗囗天鳳元年
卷三十八
 漢紀三十 起乙亥(二五三二)盡壬午(二五三九)凡八年
  王莽天鳳二年至六年
  囗囗地皇元年至三年
卷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起癸未(二五四)盡甲申(二五四一)凡二年
  淮陽王更始元年至二年
卷四十
 漢紀三十二 起乙酉(二五四二)盡丙戌(二五四三)凡二年
  光武帝建武元年至二年
卷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 起丁亥(二五四四)盡己丑(二五四六)凡三年
  光武帝建武三年至五年
卷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 起庚寅(二五四七)盡乙未(二五五二)凡六年
  光武帝建武六年至十一年
卷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 起丙申(二五五三)盡丙午(二五六三)凡十一年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至二十二年
卷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起丁未(二五六四)盡庚申(二五七七)凡十四年
  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至三十一年
  囗囗囗建武中元元年至二年〔「建武」二字原無,據續漢書 祭祀志宋書 符瑞志補。〕
  明帝永平元年至三年
卷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起辛酉(二五七八)盡乙亥(二五九二)凡十五年
  明帝永平四年至十八年
卷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起丙子(二五九三)盡甲申(二六)凡九年
  章帝建初元年至八年
  囗囗元和元年
卷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起乙酉(二六)盡辛卯(二六)凡七年
  章帝元和二年至三年
  囗囗章和元年至二年
  和帝永元元年至三年
卷四十八
 漢紀四十 起壬辰(二六)盡乙巳(二六二二)凡十四年
  和帝永元四年至十六年
  囗囗元興元年
卷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起丙午(二六二三)盡乙卯(二六三二)凡十年
  殤帝延平元年
  安帝永初元年至七年
  囗囗元初元年至二年
卷五十
 漢紀四十二 起丙辰(二六三三)盡甲子(二六四一)凡九年
  安帝元初三年至六年
  囗囗永寧元年
  囗囗建光元年
  囗囗延光元年至三年
卷五十一
 漢紀四十三 起乙丑(二六四二)盡癸酉(二六五)凡九年
  安帝延光四年
  順帝永建元年至六年
  囗囗陽嘉元年至二年
卷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 起甲戌(二六五一)盡乙酉(二六六二)凡十二年
  順帝陽嘉三年至四年永和元年至六年
  囗囗漢安元年至二年
  囗囗建康元年
  沖帝永嘉元年
卷五十三
 漢紀四十五 起丙戌(二六六三)盡丙申(二六七三)凡十一年
  質帝本初元年
  桓帝建和元年至三年
  囗囗和平元年
  囗囗元嘉元年至二年
  囗囗永興元年至二年
  囗囗永壽元年至二年
卷五十四
 漢紀四十六 起丁酉(二六七四)盡癸卯(二六八)凡七年
  桓帝永壽三年
  囗囗延熹元年至六年
卷五十五
 漢紀四十七 起甲辰(二六八一)盡丙午(二六八三)凡三年
  桓帝延熹七年至九年
卷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 起丁未(二六八四)盡辛亥(二六八八)凡五年
  桓帝永康元年
  靈帝建寧元年至四年
卷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 起壬子(二六八九)盡庚申(二六九七)凡九年
  靈帝熹平元年至六年
  囗囗光和元年至三年
卷五十八
 漢紀五十 起辛酉(二六九八)盡丁卯(二七)凡七年
  靈帝光和四年至六年
  囗囗中平元年至四年
卷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 起戊辰(二七)盡庚午(二七)凡三年
  靈帝中平五年至六年
  獻帝初平元年
卷六十
 漢紀五十二 起辛未(二七)盡癸酉(二七一)凡三年
  獻帝初平二年至四年
卷六十一
 漢紀五十三 起甲戌(二七一一)盡乙亥(二七一二)凡二年
  獻帝興平元年至二年
卷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 起丙子(二七一三)盡戊寅(二七一五)凡三年
  獻帝建安元年至三年
卷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起己卯(二七一六)盡庚辰(二七一七)凡二年
  獻帝建安四年至五年
卷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 起辛巳(二七一八)盡乙酉(二七二二)凡五年
  獻帝建安六年至十年
卷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 起丙戌(二七二三)盡戊子(二七二五)凡三年
  獻帝建安十一年至十三年
卷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 起己丑(二七二六)盡癸巳(二七三)凡五年
  獻帝建安十四年至十八年
卷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 起甲午(二七三一)盡丙申(二七三三)凡三年
  獻帝建安十九年至二十一年
卷六十八
 漢紀六十 起丁酉(二七三四)盡己亥(二七三六)凡三年
  獻帝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
卷六十九
 魏紀一 起庚子(二七三七)盡壬寅(二七三九)凡三年
  文帝黃初元年至三年
卷七十
 魏紀二 起癸卯(二七四)盡丁未(二七四四)凡五年
  文帝黃初四年至七年
  明帝太和元年
卷七十一
 魏紀三 起戊申(二七四五)辛亥(二七四八)
  明帝太和二年至〔本作「起戊申,盡庚戌,凡三年。 明帝太和二年至四年」,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七十一改。〕
卷七十二
 魏紀四 壬子(二七四九)盡甲寅(二七五一)
  明帝太和六年
  囗囗青龍元年至二年〔本作「起辛亥,盡甲寅,凡四年。 明帝太和五年至六年 青龍元年至二年」,據資治通鑑補訂卷七十二改。〕
卷七十三
 魏紀五 起乙卯(二七五二)盡丁巳(二七五四)凡三年
  明帝青龍三年至四年
  囗囗景初元年
卷七十四
 魏紀六 起戊午(二七五五)盡乙丑(二七六二)凡八年
  明帝景初二年至三年
  邵陵厲公正始元年至六年
卷七十五
 魏紀七 起丙寅(二七六三)盡壬申(二七六九)凡七年
  邵陵厲公正始七年至九年
  囗囗囗囗嘉平元年至四年
卷七十六
 魏紀八 起癸酉(二七七)盡乙亥(二七七二)凡三年
  邵陵厲公嘉平五年
  高貴鄉公正元元年至二年
卷七十七
 魏紀九 起丙子(二七七三)盡辛巳(二七七八)凡六年
  高貴鄉公甘露元年至四年
  元帝景元元年至二年
卷七十八
 魏紀十 起壬午(二七七九)盡甲申(二七八一)凡三年
  元帝景元三年至四年 咸熙元年
卷七十九
 晉紀一 起乙酉(二七八二)盡壬辰(二七八九)凡八年
  武帝泰始元年至八年
卷八十
 晉紀二 起癸巳(二七九)盡己亥(二七九六)凡七年
  武帝泰始九年至十年
  囗囗咸寧元年至五年
卷八十一
 晉紀三 起庚子(二七九七)盡戊申(二八O五)凡九年
  武帝太康元年至九年
卷八十二
 晉紀四 起己酉(二八)盡戊午(二八一五)凡十年
  武帝太康十年
  惠帝永熙元年
  囗囗元康元年至八年
卷八十三
 晉紀五 起己未(二八一六)盡庚申(二八一七)凡二年
  惠帝元康九年
  囗囗永康元年
卷八十四
 晉紀六 起辛酉(二八一八)盡壬戌(二八一九)凡二年
  惠帝永寧元年
  囗囗太安元年
卷八十五
 晉紀七 起癸亥(二八二)盡甲子(二八二一)凡二年
  惠帝太安二年
  囗囗永興元年
卷八十六
 晉紀八 起乙丑(二八二二)盡戊辰(二八二五)凡四年
  惠帝永興二年
  囗囗光熙元年
  懷帝永嘉元年至二年
卷八十七
 晉紀九 起己巳(二八二六)盡辛未(二八二八)凡三年
  懷帝永嘉三年至五年
卷八十八
 晉紀十 起壬申(二八二九)盡癸酉(二八三)凡二年
  懷帝永嘉六年
  愍帝建興元年
卷八十九
 晉紀十一 起甲戌(二八三一)盡丙子(二八三三)凡三年
  愍帝建興二年至四年
卷九十
  晉紀十二 起丁丑(二八三四)盡戊寅(二八三五)凡二年
  元帝建武元年
  囗囗太興元年
卷九十一
 晉紀十三 起己卯(二八三六)盡辛巳(二八三八)凡三年
  元帝太興二年至四年
卷九十二
 晉紀十四 起壬午(二八三九)盡癸未(二八四)凡二年
  元帝永昌元年
  明帝太寧元年
卷九十三
 晉紀十五 起甲申(二八四一)盡丁亥(二八四四)凡四年
  明帝太寧二年至三年
  成帝咸和元年至二年
卷九十四
 晉紀十六 起戊子(二八四五)盡辛卯(二八四八)凡四年
  成帝咸和三年至六年
卷九十五
 晉紀十七 起壬辰(二八四九)盡丁酉(二八五四)凡六年
  成帝咸和七年至九年
  囗囗咸康元年至三年
卷九十六
 晉紀十八 起戊戌(二八五五)盡辛丑(二八五八)凡四年
  成帝咸康四年至七年
卷九十七
 晉紀十九 起壬寅(二八五九)盡丁未(二八六四)凡六年
  成帝咸康八年
  康帝建元元年至二年
  穆帝永和元年至三年
卷九十八
 晉紀二十 起戊申(二八六五)盡庚戌(二八六七)凡三年
  穆帝永和四年至六年
卷九十九
 晉紀二十一 起辛亥(二八六八)盡甲寅(二八七一)凡四年
  穆帝永和七年至十年
卷一百
 晉紀二十二 起乙卯(二八七二)盡己未(二八七六)凡五年
  穆帝永和十一年至十二年
  囗囗升平元年至三年
卷一百一
 晉紀二十三 起庚申(二八七七)盡戊辰(二八八五)凡九年
  穆帝升平四年至五年
  哀帝隆和元年
  囗囗興寧元年至三年
  海西公太和元年至三年
卷一百二
 晉紀二十四 起己巳(二八八六)盡庚午(二八八七)凡二年
  海西公太和四年至五年
卷一百三
 晉紀二十五 起辛未(二八八八)盡乙亥(二八九二)凡五年
  簡文帝咸安元年至二年
  孝武帝寧康元年至三年
卷一百四
 晉紀二十六 起丙子(二八九三)盡壬午(二八九九)凡七年
  孝武帝太元元年至七年
卷一百五
 晉紀二十七 起癸未(二九OO)盡甲申(二九O一)凡二年
  孝武帝太元八年至九年
卷一百六
 晉紀二十八 起乙酉(二九O二)盡丙戌(二九O三)凡二年
  孝武帝太元十年至十一年
卷一百七
 晉紀二十九 起丁亥(二九O四)盡辛卯(二九O八)凡五年
  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至十六年
卷一百八
 晉紀三十 起壬辰(二九O九)盡丙申(二九一三)凡五年
  孝武帝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
卷一百九
 晉紀三十一 丁酉(二九一四)一年
  安帝隆安元年
卷一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 戊戌(二九一五)一年
  安帝隆安二年
卷一百一十一
 晉紀三十三 起己亥(二九一六)盡庚子(二九一七)凡二年
  安帝隆安三年至四年
卷一百一十二
 晉紀三十四 起辛丑(二九一八)盡壬寅(二九一九)凡二年
  安帝隆安五年
  囗囗元興元年
卷一百一十三
 晉紀三十五 起癸卯(二九二)盡甲辰(二九二)凡二年
  安帝元興二年至三年
卷一百一十四
 晉紀三十六 起乙巳(二九二)盡戊申(二九二)凡四年
  安帝義熙元年至四年
卷一百一十五
 晉紀三十七 起己酉(二九二)盡庚戌(二九二)凡二年
  安帝義熙五年至六年
卷一百一十六
 晉紀三十八 起辛亥(二九二)盡甲寅(二九三)凡四年
  安帝義熙七年至十年
卷一百一十七
 晉紀三十九 起乙卯(二九三)盡丙辰(二九三)凡二年
  安帝義熙十一年至十二年
卷一百一十八
 晉紀四十 起丁巳(二九三)盡己未(二九三)凡三年
  安帝義熙十三年至十四年
  恭帝元熙元年
卷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 起庚申(二九三)盡癸亥(二九四)凡四年
  武帝永初元年至三年
  營陽王景平元年
卷一百二十
 宋紀二 起甲子(二九四)盡丁卯(二九四)凡四年
  文帝元嘉元年至四年
卷一百二十一
 宋紀三 起戊辰(二九四)盡庚午(二九四)凡三年
  文帝元嘉五年至七年
卷一百二十二
 宋紀四 起辛未(二九四)盡乙亥(二九五)凡五年
  文帝元嘉八年至十二年
卷一百二十三
 宋紀五 起丙子(二九五)盡辛巳(二九五)凡六年
  文帝元嘉十三年至十八年
卷一百二十四
 宋紀六 起壬午(二九五)盡丙戌(二九六)凡五年
  文帝元嘉十九年至二十三年
卷一百二十五
 宋紀七 起丁亥(二九六)盡庚寅(二九六)凡四年
  文帝元嘉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
卷一百二十六
 宋紀八 起辛卯(二九六)盡壬辰(二九六)凡二年
  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
卷一百二十七
 宋紀九 癸巳(二九七)一年
  文帝元嘉三十年
卷一百二十八
 宋紀十 起甲午(二九七)盡戊戌(二九七)凡五年
  孝武帝孝建元年至三年
  囗囗囗大明元年至二年
卷一百二十九
 宋紀十一 起己亥(二九七)盡甲辰(二九八)凡六年
  孝武帝大明三年至八年
卷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 乙巳(二九八)一年
  明帝泰始元年
卷一百三十一
 宋紀十三 丙午(二九八)一年
  明帝泰始二年
卷一百三十二
 宋紀十四 起丁未(二九八)盡庚戌(二九八)凡四年
  明帝泰始三年至六年
卷一百三十三
 宋紀十五 起辛亥(二九八)盡乙卯(二九九)凡五年
  明帝泰始七年至八年
  蒼梧王元徽元年至三年
卷一百三十四
 宋紀十六 起丙辰(二九九)盡戊午(二九九)凡三年
  蒼梧王元徽四年
  順帝昇明元年至二年
卷一百三十五
 齊紀一 起己未(二九九)盡癸亥(OOO)凡五年
  高帝建元元年至四年
  武帝永明元年
卷一百三十六
 齊紀二 起甲子(OO一)盡己巳(OO六)凡六年
  武帝永明二年至七年
卷一百三十七
 齊紀三 起庚午(OO七)盡壬申(OO九)凡三年
  武帝永明八年至十年
卷一百三十八
 齊紀四 癸酉(O一O)一年
  武帝永明十一年
卷一百三十九
 齊紀五 甲戌(O一一)一年
  明帝建武元年
卷一百四十
 齊紀六 起乙亥(O一二)盡丙子(O一三)凡二年
  明帝建武二年至三年
卷一百四十一
 齊紀七 起丁丑(O一四)盡戊寅(O一五)凡二年
  明帝建武四年
  囗囗永泰元年
卷一百四十二
 齊紀八 己卯(O一六)一年
  東昏侯永元元年
卷一百四十三
 齊紀九 庚辰(O一七)一年
  東昏侯永元二年
卷一百四十四
 齊紀十 辛巳(O一八)一年
  和帝中興元年
卷一百四十五
 梁紀一 起壬午(O一九)盡甲申(O二一)凡三年
  武帝天監元年至三年
卷一百四十六
 梁紀二 起乙酉(O二二)盡丁亥(O二四)凡三年
  武帝天監四年至六年
卷一百四十七
 梁紀三 起戊子(O二五)盡甲午(O三一)凡七年
  武帝天監七年至十三年
卷一百四十八
 梁紀四 起乙未(O三二)盡戊戌(O三五)凡四年
  武帝天監十四年至十七年
卷一百四十九
 梁紀五 起己亥(O三六)盡癸卯(O四O)凡五年
  武帝天監十八年
  囗囗普通元年至四年
卷一百五十
 梁紀六 起甲辰(O四一)盡乙巳(O四二)凡二年
  武帝普通五年至六年
卷一百五十一
 梁紀七 起丙午(O四三)盡丁未(O四四)凡二年
  武帝普通七年
  囗囗大通元年
卷一百五十二
 梁紀八 戊申(O四五)一年
  武帝大通二年
卷一百五十三
 梁紀九 己酉(O四六)一年
  武帝中大通元年
卷一百五十四
 梁紀十 庚戌(O四七)一年
  武帝中大通二年
卷一百五十五
 梁紀十一 起辛亥(O四八)盡壬子(O四九)凡二年
  武帝中大通三年至四年
卷一百五十六
 梁紀十二 起癸丑(O五O)盡甲寅(O五一)凡二年
  武帝中大通五年至六年
卷一百五十七
 梁紀十三 起乙卯(O五二)盡丁巳(O五四)凡三年
  武帝大同元年至三年
卷一百五十八
 梁紀十四 起戊午(O五五)盡甲子(O六一)凡七年
  武帝大同四年至十年
卷一百五十九
 梁紀十五 起乙丑(O六二)盡丙寅(O六三)凡二年
  武帝大同十一年
  囗囗中大同元年
卷一百六十
 梁紀十六 丁卯(O六四)一年
  武帝太清元年
卷一百六十一
 梁紀十七 戊辰(O六五)一年
  武帝太清二年
卷一百六十二
 梁紀十八 己巳(O六六)一年
  武帝太清三年
卷一百六十三
 梁紀十九 庚午(O六七)一年
  簡文帝大寶元年
卷一百六十四
 梁紀二十 起辛未(O六八)盡壬申(O六九)凡二年
  簡文帝大寶二年
  元帝承聖元年
卷一百六十五
 梁紀二十一 起癸酉(O七O)盡甲戌(O七一)凡二年
  元帝承聖二年至三年
卷一百六十六
 梁紀二十二 起乙亥(O七二)盡丙子(O七三)凡二年
  敬帝紹泰元年
  囗囗太平元年
卷一百六十七
 陳紀一 起丁丑(O七四)盡己卯(O七六)凡三年
  武帝永定元年至三年
卷一百六十八
 陳紀二 起庚辰(O七七)盡壬午(O七九)凡三年
  文帝天嘉元年至三年
卷一百六十九
 陳紀三 起癸未(O八O)盡丙戌(O八三)凡四年
  文帝天嘉四年至六年
  囗囗天康元年
卷一百七十
 陳紀四 起丁亥(O八四)盡辛卯(O八八)凡五年
  臨海王光大元年至二年
  宣帝太建元年至三年
卷一百七十一
 陳紀五 起壬辰(O八九)盡甲午(O九一)凡三年
  宣帝太建四年至六年
卷一百七十二
 陳紀六 起乙未(O九二)盡丙申(O九三)凡二年
  宣帝太建七年至八年
卷一百七十三
 陳紀七 起丁酉(O九四)盡己亥(O九六)凡三年
  宣帝太建九年至十一年
卷一百七十四
 陳紀八 庚子(O九七)一年
  宣帝太建十二年
卷一百七十五
 陳紀九 起辛丑(O九八)盡癸卯(三一OO)凡三年
  宣帝太建十三年至十四年
  長城公至德元年
卷一百七十六
 陳紀十 起甲辰(三一O一)盡戊申(三一O五)凡五年
  長城公至德二年至四年
  囗囗囗禎明元年至二年
卷一百七十七
 隋紀一 起己酉(三一O六)盡辛亥(三一O八)凡三年
  文帝開皇九年至十一年
卷一百七十八
 隋紀二 起壬子(三一O九)盡己未(三一一六)凡八年
  文帝開皇十二年至十九年
卷一百七十九
 隋紀三 起庚申(三一一七)盡癸亥(三一二O)凡四年
  文帝開皇二十年
  囗囗仁壽元年至三年
卷一百八十
 隋紀四 起甲子(三一二一)盡丁卯(三一二四)凡四年
  文帝仁壽四年
  煬帝大業元年至三年
卷一百八十一
 隋紀五 起戊辰(三一二五)盡壬申(三一二九)凡五年
  煬帝大業四年至八年
卷一百八十二
 隋紀六 起癸酉(三一三O)盡乙亥(三一三二)凡五年
  煬帝大業九年至十一年
卷一百八十三
 隋紀七 起丙子(三一三三)盡丁丑(三一三四)五月凡一年有奇
  煬帝大業十二年
  恭帝義寧元年
卷一百八十四
 隋紀八 起丁丑(三一三四)六月盡十二月不滿一年
  恭帝義寧元年
卷一百八十五
 唐紀一 起戊寅(三一三五)正月盡七月不滿一年
  高祖武德元年
卷一百八十六
 唐紀二 起戊寅(三一三五)八月盡十二月不滿一年
  高祖武德元年
卷一百八十七
 唐紀三 起己卯(三一三六)正月盡十月不滿一年
  高祖武德二年
卷一百八十八
 唐紀四 起己卯(三一三六)十一月盡辛巳(三一三八)二月凡一年有奇
  高祖武德二年至四年
卷一百八十九
 唐紀五 起辛巳(三一三八)三月盡十二月不滿一年
  高祖武德四年
卷一百九十
 唐紀六 起壬午(三一三九)盡甲申(三一四一)五月凡二年有奇
  高祖武德五年至七年
卷一百九十一
 唐紀七 起甲申(三一四一)六月盡丙戌(三一四三)八月凡二年有奇
  高祖武德七年至九年
卷一百九十二
 唐紀八 起丙戌(三一四三)九月盡戊子(三一四五)七月凡二年
  高祖武德九年
  太宗貞觀元年至二年
卷一百九十三
 唐紀九 起戊子(三一四五)九月盡辛卯(三一四八)凡三年有奇
  太宗貞觀二年至貞觀五年
卷一百九十四
 唐紀十 起壬辰(三一四九)盡丁酉(三一五四)四月凡五年有奇
  太宗貞觀六年至十一年
卷一百九十五
 唐紀十一 起丁酉(三一五四)五月盡庚子(三一五七)凡三年有奇
  太宗貞觀十一年至十四年
卷一百九十六
 唐紀十二 起辛丑(三一五八)盡癸卯(三一六)三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貞觀十五年至十七年
卷一百九十七
 唐紀十三 起癸卯(三一六)四月盡乙巳(三一六二)五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貞觀十七年至十九年
卷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 起乙巳(三一六二)六月盡戊申(三一六五)三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貞觀十九年至二十二年
卷一百九十九
 唐紀十五 起戊申(三一六五)四月盡乙卯(三一七二)九月凡七年有奇
  太宗貞觀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至六年
卷二百
 唐紀十六 起乙卯(三一七二)十月盡壬戌(三一七九)七月凡六年有奇
  高宗永徽六年
  囗囗顯慶元年至五年
  囗囗龍朔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一
 唐紀十七 起壬戌(三一七九)八月盡庚午(三一八七)凡八年有奇
  高宗龍朔二年至三年
  囗囗麟德元年至二年
  囗囗乾封元年至二年
  囗囗總章元年至二年
  囗囗咸亨元年
卷二百二
 唐紀十八 起辛未(三一八八)盡辛巳(三一九)凡十一年
  高宗咸亨二年至四年
  囗囗上元元年至二年
  囗囗儀鳳元年至三年
  囗囗調露元年
  囗囗永隆元年
  囗囗開耀元年
卷二百三
 唐紀十九 起壬午(三一九)盡丙戌(三二O三)凡五年
  高宗永淳元年
  囗囗弘道元年
  則天后光宅元年
  囗囗囗垂拱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四
 唐紀二十 起丁亥(三二O四)盡辛卯(三二O八)凡五年
  則天后垂拱三年至四年
  囗囗囗永昌元年
  囗囗囗天授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五
 唐紀二十一 起壬辰(三二O九)盡丙申(三二一三)凡五年
  則天后長壽元年至二年
  囗囗囗延載元年
  囗囗囗天冊萬歲元年
  囗囗囗萬歲通天元年
卷二百六
 唐紀二十二 起丁酉(三二一四)盡庚子(三二一七)六月凡三年有奇
  則天后神功元年
  囗囗囗聖曆元年至二年
  囗囗囗久視元年
卷二百七
 唐紀二十三 起庚子(三二一七)七月盡乙巳(三二二二)正月凡四年有奇
  則天后久視元年
  囗囗囗長安元年至四年
  中宗神龍元年
卷二百八
 唐紀二十四 起乙巳(三二二二)二月盡丁未(三二二四)凡二年有奇
  中宗神龍元年至二年
  囗囗景龍元年
卷二百九
 唐紀二十五 起戊申(三二二五)盡庚戌(三二二七)七月凡二年有奇
  中宗景龍二年至三年
  睿宗景雲元年
卷二百一十
 唐紀二十六 起庚戌(三二二七)八月盡癸丑(三二三)凡三年有奇
  睿宗景雲元年至二年
  玄宗先天元年
  囗囗開元元年
卷二百一十一
 唐紀二十七 起甲寅(三二三)盡丁巳(三二三)凡四年
  玄宗開元二年至五年
卷二百一十二
 唐紀二十八 起戊申(三二三)盡乙丑(三二四)凡八年
  玄宗開元六年至十三年
卷二百一十三
 唐紀二十九 起丙寅(三二四)盡癸酉(三二五)凡八年
  玄宗開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
卷二百一十四
 唐紀三十 起甲戌(三二五)盡辛巳(三二五)凡八年
  玄宗開元二十二年至二十九年
卷二百一十五
 唐紀三十一 起壬午(三二五)盡丁亥(三二六)十一月凡五年有奇
  玄宗天寶元年至六載
卷二百一十六
 唐紀三十二 起丁亥(三二六)十二月盡癸巳(三二七)凡六年有奇
  玄宗天寶六載至十二載
卷二百一十七
 唐紀三十三 起甲午(三二七)盡丙申(三二七)四月凡二年有奇
  玄宗天寶十三載至十四載
  肅宗至德元載
卷二百一十八
 唐紀三十四 起丙申(三二七)五月盡九月不滿一年
  肅宗至德元載
卷二百一十九
 唐紀三十五 起丙申(三二七)十月盡丁酉(三二七)月不滿一年
  肅宗至德元載至二載
卷二百二十
 唐紀三十六 起丁酉(三二七)九月盡戊戌(三二七)凡一年有奇
  肅宗至德二載
  囗囗乾元元年
卷二百二十一
 唐紀三十七 起己亥(三二七)盡庚子(三二七)凡二年
  肅宗乾元二年
  囗囗上元元年
卷二百二十二
 唐紀三十八 起辛丑(三二七)盡癸卯(三二八)六月凡二年有奇
  肅宗上元二年
  囗囗寶應元年
  代宗廣德元年
卷二百二十三
 唐紀三十九 起癸卯(三二八)七月盡乙巳(三二八)十月凡二年有奇
  代宗廣德元年至二年
  囗囗永泰元年
卷二百二十四
 唐紀四十 起乙巳(三二八)月盡癸丑(三二九)凡八年有奇
  代宗永泰元年
  囗囗大曆元年至八年
卷二百二十五
 唐紀四十一 起甲寅(三二九)盡己未(三二九六)七月凡五年有奇
  代宗大曆九年至十四年
卷二百二十六
 唐紀四十二 起己未(三二九)八月盡辛酉(三二九)五月凡一年有奇
  代宗大曆十四年
  德宗建中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二十七
 唐紀四十三 起辛酉(三二九)六月盡壬戌(三二九)凡一年有奇
  德宗建中二年至三年
卷二百二十八
 唐紀四十四 起癸亥(三三OO)正月盡十月不滿一年
  德宗建中四年
卷二百二十九
 唐紀四十五 起癸亥(三三OO)十一月盡甲子(三三O一)正月不滿一年
  德宗建中四年
  囗囗興元元年
卷二百三十
 唐紀四十六 起甲子(三三O一)二月盡四月不滿一年
  德宗興元元年
卷二百三十一
 唐紀四十七 起甲子(三三O一)五月盡乙丑(三三O二)七月凡一年有奇
  德宗興元元年
  囗囗貞元元年
卷二百三十二
 唐紀四十八 起乙丑(三三O二)八月盡丁卯(三三O四)七月凡二年
  德宗貞元元年至三年
卷二百三十三
 唐紀四十九 起丁卯(三三O四)八月盡辛未(三三O八)凡四年有奇
  德宗貞元三年至七年
卷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 起壬申(三三O九)盡甲戌(三三一一)五月凡二年有奇
  德宗貞元八年至十年
卷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起甲戌(三三一一)六月盡庚辰(三三一七)凡六年有奇
  德宗貞元十年至十六年
卷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起辛巳(三三一八)盡乙酉(三三二二)凡五年
  德宗貞元十七年至二十年
  順宗永貞元年
卷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起丙戌(三三二三)盡己丑(三三二六)六月凡三年有奇
  憲宗元和元年至四年
卷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 起己丑(三三二六)七月盡壬辰(三三二九)九月凡三年有奇
  憲宗元和四年至七年
卷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 起壬辰(三三二九)十月盡丙申(三三三三)四年有奇
  憲宗元和七年至十一年
卷二百四十
 唐紀五十六 起丁酉(三三三四)盡己亥(三三三六)正月凡二年有奇
  憲宗元和十二年至十四年
卷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起己亥(三三三六)二月盡辛丑(三三三八)六月凡二年有奇
  憲宗元和十四年至十五年
  穆宗長慶元年
卷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 起辛丑(三三三八)七月盡壬寅(三三三九)凡一年有奇
  穆宗長慶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起癸卯(三三四O)盡戊申(三三四五)凡六年
  穆宗長慶三年至四年
  敬宗寶曆元年至二年
  文宗太和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起己酉(三三四六)盡癸丑(三三五O)凡五年
  文宗太和三年至七年
卷二百四十五
 唐紀六十一 起甲寅(三三五一)盡丁巳(三三五四)凡四年
  文宗太和八年至九年
  囗囗開成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 起戊午(三三五五)盡壬戌(三三五九)凡五年
  文宗開成三年至五年
  武宗會昌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 起癸亥(三三六O)盡甲子(三三六一)七月凡一年有奇
  武宗會昌三年至四年
卷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 起甲子(三三六一)月盡己巳(三三六六)凡五年有奇
  武宗會昌四年至六年
  宣宗大中元年至三年
卷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起庚午(三三六七)盡己卯(三三七六)凡十年
  宣宗大中四年至十三年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起庚辰(三三七七)盡丁亥(三三八四)凡八年
  懿宗咸通元年至八年
卷二百五十一
 唐紀六十七 起戊子(三三八五)盡己丑(三三八六)凡二年
  懿宗咸通九年至十年
卷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 起庚寅(三三八七)盡丙申(三三九三)凡七年
  懿宗咸通十一年至十四年
  僖宗乾符元年至三年
卷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起丁酉(三三九四)盡庚子(三三九七)十月凡三年有奇
  僖宗乾符四年至六年
  囗囗廣明元年
卷二百五十四
 唐紀七十 起庚子(三三九七)十一月盡壬寅(三三九九)四月凡一年有奇
  僖宗廣明元年
  囗囗中和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五十五
 唐紀七十一 起壬寅(三三九九)五月盡甲辰(三四)五月凡二年有奇
  僖宗中和二年至四年
卷二百五十六
 唐紀七十二 起甲辰(三四)六月盡丁未(三四)三月凡二年有奇
  僖宗中和四年
  囗囗光啟元年至三年
卷二百五十七
 唐紀七十三 起丁未(三四)四月盡戊申(三四)凡一年有奇
  僖宗光啟三年
  囗囗文德元年
卷二百五十八
 唐紀七十四 起己酉(三四)盡辛亥(三四O八)凡三年
  昭宗龍紀元年
  囗囗大順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五十九
 唐紀七十五 起壬子(三四)盡甲寅(三四)凡三年
  昭宗景福元年至二年
  囗囗乾寧元年
卷二百六十
 唐紀七十六 起乙卯(三四)盡丙辰(三四)凡二年
  昭宗乾寧二年至三年
卷二百六十一
 唐紀七十七 起丁巳(三四)盡己未(三四)凡三年
  昭宗乾寧四年
  囗囗光化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 起庚申(三四)盡辛酉(三四)凡二年
  昭宗光化三年
  囗囗天復元年
卷二百六十三
 唐紀七十九 起壬戌(三四)盡癸亥(三四二O)正月凡一年有奇
  昭宗天復二年至三年
卷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 起癸亥(三四二O)二月盡甲子(三四二一)閏四月凡一年有奇
  昭宗天復三年
  囗囗天祐元年
卷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 起甲子(三四二一)五月盡丙寅(三四二三)凡二年有奇
  昭宗天祐元年
  昭宣帝天祐二年至三年
卷二百六十六
 後梁紀一 起丁卯(三四二四)盡戊辰(三四二五)七月凡一年有寄
  太祖開平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六十七
 後梁紀二 起戊辰(三四二五)八月盡辛未(三四二八)二月凡二年有奇
  太祖開平二年至四年
  囗囗乾化元年
卷二百六十八
 後梁紀三 起辛未(三四二八)三月盡癸酉(三四三O)十一月凡二年有奇
  太祖乾化元年至二年
  均王乾化三年
卷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 起癸酉(三四三O)十二月盡丁丑(三四三四)六月凡三年有奇
  均王乾化三年至四年
  囗囗貞明元年至三年
卷二百七十
 後梁紀五 起丁丑(三四三四)七月盡己卯(三四三六)九月凡二年有奇
  均王貞明三年至五年
卷二百七十一
 後梁紀六 起己卯(三四三六)十月盡壬午(三四三九)凡三年有奇
  均王貞明五年至六年
  囗囗龍德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七十二
 後唐紀一 癸未(三四四)一年
  莊宗同光元年
卷二百七十三
 後唐紀二 起甲申(三四四一)盡乙酉(三四四二)十月凡一年有奇
  莊宗同光二年至三年
卷二百七十四
 後唐紀三 起乙酉(三四四二)十一月盡丙戌(三四四三)三月不滿一年
  莊宗同光三年
  明宗天成元年
卷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起丙戌(三四四三)四月盡丁亥(三四四四)六月凡一年有奇
  明宗天成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七十六
 後唐紀五 起丁亥(三四四四)七月盡己丑(三四四六)凡二年有奇
  明宗天成二年至四年
卷二百七十七
 後唐紀六 起庚寅(三四四七)盡壬辰(三四四九)六月凡二年有奇
  明宗長興元年至長興三年
卷二百七十八
 後唐紀七 起壬辰(三四四九)七月盡甲午(三四五一)閏正月凡一年有奇
  明宗長興三年至四年
  潞王清泰元年
卷二百七十九
 後唐紀八 起甲午(三四五一)二月盡乙未(三四五二)凡一年有奇
  潞王清泰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八十
 後晉紀一 丙申(三四五三)一年
  高祖天福元年
卷二百八十一
 後晉紀二 起丁酉(三四五四)盡戊戌(三四五五)凡二年
  高祖天福二年至三年
卷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起己亥(三四五六)盡辛丑(三四五八)凡三年
  高祖天福四年至六年
卷二百八十三
 後晉紀四 起壬寅(三四五九)盡甲辰(三四六一)正月凡二年有奇
  高祖天福七年
  齊王天福八年
  囗囗開運元年
卷二百八十四
 後晉紀五 起甲辰(三四六一)二月盡乙巳(三四六二)七月凡一年有奇
  齊王開運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八十五
 後晉紀六 起乙巳(三四六二)八月盡丙午(三四六三)凡一年有奇
  齊王開運二年至三年
卷二百八十六
 後漢紀一 起丁未(三四六四)正月盡四月不滿一年
  高祖天福十二年
卷二百八十七
 後漢紀二 起丁未(三四六四)五月盡戊申(三四六五)二月不滿一年
  高祖天福十二年
  囗囗乾祐元年
卷二百八十八
 後漢紀三 起戊申(三四六五)三月盡己酉(三四六六)凡一年有奇
  高祖乾祐元年
  隱帝乾祐二年
卷二百八十九
 後漢紀四 庚戌(三四六七)一年
  隱帝乾祐三年
卷二百九十
 後周紀一 起辛亥(三四六八)盡壬子(三四六九)八月凡一年有奇
  太祖廣順元年至二年
卷二百九十一
 後周紀二 起壬子(三四六九)九月盡甲寅(三四七一)四月凡一年有奇
  太祖廣順二年至三年
  囗囗顯德元年
卷二百九十二
 後周紀三 起甲寅(三四七一)五月盡丙辰(三四七三)二月凡一年有奇
  太祖顯德元年
  世宗顯德二年至三年
卷二百九十三
 後周紀四 起丙辰(三四七三)三月盡丁巳(三四七四)凡一年有奇
  世宗顯德三年至四年
卷二百九十四
 後周紀五 起戊午(三四七五)盡己未(三四七六)凡二年
  世宗顯德五年至六年



凡例

一、此資治通鑑上海 涵芬樓刊本二百九十四卷本作為底本。(即章鈺所稱的乙十一行本,此本係吾所能取得的最早版本,雖則有百衲本,然價高難尋,故不用。)
二、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著重於注,嚴衍 資治通鑑補下著重於補,本書以訂為主,補為次,著重於完善。
三、本書標點,以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鑑為主,修改少數標點。
四、原文校補,取自胡三省章鈺嚴衍錢穆楊寬岑仲勉劉次沅吳玉貴白光琦林礽乾錢大昕盧弼吳士鑑宋謀瑒等學者所著書籍。不注明出處。
五、原文所用古字、假借字、異體字,一律改為今字、正字。如反返、禽擒、說悅、罷疲、罔網、陳陣、爭諍、風諷等。詳見後文。
六、文字為黑字皆為原文,綠字為補訂文,紅字為校勘文。
七、釋例雖言「凡新君即位,必曰某宗,後皆曰上」,然正文帝王稱謂「上」「帝」「天子」混用頗多,新君即位,亦有謂「上」「帝」而不用「某宗」「某帝」之處,今統一稱謂,紀用「始皇」「二世」,三紀用「上」,周用「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一紀用「帝」。前君崩前用「上」或「帝」,崩後及新君即位,用「某宗」「某帝」。
八、本書附干支、紀年及各國年號,以藍字表示。紀年以安徽 李式先 論公元前二五一七年是中國干支紀曆的第一個甲子年所推斷的西曆前二五一七年為甲子干支啟用年,以此年為中華紀元元年,不用西方紀年(此西方紀年以西方聖人耶穌出生年為元年,與中華無關)
九、除二百九十四卷原文外,附考異內容,唯以綠字增補的考異內容大多取自王益之胡三省梁玉繩錢穆楊寬白光琦等學者考証的內容,特此說明。
十、原書有資治通鑑考異三十卷、資治通鑑目錄三十卷,今考異前八卷調整為十二卷,總計為三十四卷。目錄未變,仍為三十卷。
十一、附上司馬光宋神宗序文於後。



宋神宗資治通鑑序 御制

  朕惟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故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亦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鑑戒於後世者也。
   司馬遷紬石室金匱之書,據左氏 國語,推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采經摭傳,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馳騁上下數千載間,首記軒轅,至于麟止,作為紀、表、世家、書、傳,後之述者不能易此體也。惟其是非不謬於聖人,褒貶出於至當,則良史之才矣。
  若稽古英考,留神載籍,萬機之下,未嘗廢卷。嘗命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論次代君臣事跡,俾就祕閣繙閱,給吏史筆札,起周威烈王,訖于五代之志以為積衰,王室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平王東遷,始大,更霸,猶託尊王為辭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為諸侯,雖未滅,王制盡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証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交,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戶牖之間盡古今之統,博而得其要,簡而周於事,是亦典刑之總會,冊牘之淵林矣。
  荀卿有言:「欲觀聖人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若夫太宗孔子所謂「吾無間焉」者。自餘治世盛王,有慘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儉勤畏,亦各得聖賢之一體,孟軻所謂「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己」。至于荒墜顛危,可見前車之失;亂賊奸宄,厥有履霜之漸。云:「鑑不遠,〔「殷」原作「商」,此為人避宋宣祖 趙弘殷名諱而改,今據詩經 大雅改回。〕夏后之世。」故賜其書名曰「資治通鑑」,以著朕之志焉耳。
  治平四年十月初開經筵,奉聖旨讀資治通鑑。其月九日,臣初進讀,面賜御製序,令候書成日寫入。



進書表

  臣言:先奉敕編集歷代君臣事跡,又奉聖旨賜名資治通鑑,今已了畢者。
  伏念臣性識愚魯,學術荒疏,凡百事為,皆出人下,獨於前史,粗嘗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每患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私家力薄,無由可成。
  伏遇英宗皇帝,資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歷覽古事,用恢張大猷,爰詔下臣,俾之編集。臣夙昔所願,一朝獲伸,踴躍奉承,唯懼不稱。先帝仍命自選辟官屬,於崇文院置局,許借龍圖天章閣、三館、秘閣書籍,賜以御府筆墨繒帛及御前錢以供果餌,以內臣為承受,眷遇之榮,近臣莫及。不幸書未進御,先帝違棄群臣。陛下紹膺大統,欽承先志,寵以冠序,錫之嘉名,每開經筵,常令進讀。臣雖頑愚,荷兩朝知待如此其厚,隕身喪元,未足報塞,茍智力所及,豈敢有遺!會差知永興軍,以衰疾不任治劇,乞就冗官。陛下俯從所欲,曲賜容養,差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及提舉嵩山 崇福宮,前後六任,仍聽以書局自隨,給之祿秩,不責職業。臣既無他事,得以研精極慮,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遍閱舊史,旁采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摘幽隱,校計豪釐。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尋,為目錄三十卷;又參考群書,評其同異,俾歸一塗。為考異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開局,迨今始成,歲月淹久,其間抵牿,不敢自保,罪負之重,固無所逃。臣誠惶誠懼,頓首頓首。
  重念臣違離闕廷,十有五年,雖身處于外,區區之心,朝夕寤寐,何嘗不在陛下之左右!顧以駑蹇,無施而可,是以專事鉛槧,用酬大恩,庶竭涓塵,少裨海岳。臣今筋骸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伏望陛下寬其妄作之誅,察其願忠之意,以清閑之宴,時賜省覽,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捨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則臣雖委骨九泉,志願永畢矣。
  謹奉表陳進以聞。臣誠惶誠懼,頓首頓首,謹言。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六百戶食實封一千戶臣司馬光上表

元豐七年十一月進呈
  檢 閱 文 字 承 事 郎 臣司馬康
  同 修 奉 議 郎 臣范祖禹
  同 修 秘 書 丞 臣劉 恕
  同 修 尚 書 屯 田 員 外 郎 充 集 賢 校 理 臣劉 攽
  編 集 端 明 殿 學 士 兼 翰 林 侍 讀 學 士 太 中 大 夫 臣司馬光

  

獎諭詔書
  敕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成事。

  史學之廢久矣,紀次無法,論議不明,豈足以懲勸,明久遠哉!卿博學多聞,貫穿今古,上但晚,下迄五代,發揮綴緝,成一家之書,褒貶去取,有所據依。省閱以還,良深嘉嘆!今賜卿銀絹、對衣、腰帶、鞍轡馬,具如別錄,至可領也。故茲獎諭。想宜知悉。

  冬寒,卿比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  十五日。

元豐八年九月十七日,准尚書省劄子,奉聖旨,重行校定。
元祐元年十月十四日,奉聖旨,下杭州鏤板。

沒有留言:

高句麗年號

 從好太王建元永樂開始,至寶藏王共10王,其中長壽王及安原王至少有3個年號,平原王至少有2個年號,因此保守估計高句麗最少使用15個以上的年號。 好太王,391-412在位 永樂391-412 22 長壽王,412-491在位 □□413-? 延壽451-? 建興472-? 文咨王...